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最近台灣各地陸續掀起一股文創風,陸續將閒置空間、多餘空間或區域等規劃為文創基地、文創園區、創新基地等。如台北市的艋舺文創基地、新北投文創天地、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等。

可以顯見政府或單位也開始重視所謂文創產業,也雖然仍然還是會有一些持不同意見與批評的人,但無論如何,只要起步永遠都不遲,再加上從中記取一些經驗與教訓後,總是會慢慢趨向更成熟與圓滿。

我也親臨各處文創基地或是園區,這些政策與作法都是值得我們鼓勵與讚賞,也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文創產業勢必將會漸漸地再度受到重視。因為以台灣既有資源與能量,文創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性的產業,只是我們未能加以重視及深化而已。

僅就台灣地區的設計人才、創意人才、地方文化、地方產業、人文風俗、優質景點、善能量等,正是文創發展最基礎的元素,只是我們缺乏整合化概念,缺乏產業化、缺乏包容化意識。

缺乏整合化好像是我們的特質,因為彼此誰都不服誰的心態。以我過去接受經濟部商業司委託,輔導形象商圈、商店街有所成效時,即會有其他部會,也會再借助其他名義導入跟商圈有關的活動,所以觀光工廠、文化產業園區等也是如此而產生出來的,讓消費大眾是一頭霧水,分不清楚是商業現代化,還是文創產業化、觀光產業化等,因為都跟文創產業有關。也就是說如果能整合一下各部會功能與屬性,將會是再造文創產業新價值的利基。

缺乏產業化主要是在於文創研發與設計者,大多數是孤芳自賞的居多。也就是雖然標榜從事文創產業,但大多數僅有一件的創作而已,不願意量產化,認為那是對創作者不尊重,所以就無法創造更多的利益收入,造成從事文創業者生活困苦、經濟拮據的居多,這就失去文創產業的真正意義與潛力。

缺乏包容化,也就是一般的文創基地成立時,再進行招攬業者進駐時,只要有設計產業者加入後,就不願意餐飲業或其他產業加入,或是有餐飲業者進入之後,其他業者就不願意加入,造成台灣地區文創產業基地的格局過於狹隘與短視,缺乏多元化的意識,直接形成發展契機萎縮或是相互競爭的現象。也雖然創新專業基地是很重要,但仍然必須要有商業行為考量,亦即要有主題產業與副標題搭配產業的融合,才能創造人潮與利基。

 這也是我一再訴求文創產業是屬於全民化產業、多元化產業及價值性產業的原因。以台灣既有的能量與資源,每個人都可以在既有熟悉的土地上,做發想及創意,而且是無所不包的產業,都可以轉化為文創產業。台灣地名及民俗、年節的節慶、紅包袋、春聯到生活中的居家生活等,其實都是一種文創創意啟發的來源。


大多數是餐飲的文創基地

手作布包包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