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ang 圖片來源:柏強 趙 @Flickr CC BY SA 2.0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塑化劑對幼童的影響顯而易見,但家長往往輕忽,團隊居家調查時,發現性早熟個案幾乎每天都要喝杯塑膠杯茶飲,令人搖頭。

聯合報導,李俊璋指出,團隊針對30名性早熟的女童進行研究,發現孩子停止喝塑膠杯飲料,並在居家日常中避免接觸塑化劑,才一周時間,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大幅下降1/2至2/3,效果顯著。

成大環境醫學所博士生陳重羽表示,國外從1933年就開始研究塑化劑造成孩童性早熟的現象,其中男女比例大約是1:10,女童情況特別嚴重,但塑化劑為何會造成孩童性早熟?一直是個謎。成大研究團隊找出了原因,主要是塑化劑會刺激人體神經元「kiss 1」,分泌特殊蛋白質「kiss peptin」,刺激腦下垂體分泌黃體激素,造成第二性徵,包括胸部、生殖器發育。這項研究成果是全球首例。

上下游報導,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風暴,李俊璋該年便和成大小兒科合作,蒐集門診中71起女童性早熟案例,檢驗血液和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發現這些幼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是一般人的1.2到2.4倍。

李俊璋強調,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吃便當、喝飲料都會接觸到,也會作為定香劑,加在香水、沐浴乳中。成大訪談性早熟幼童的家人時,發現許多幼童天天一杯紅茶或豆漿,多半裝在塑膠製容器,遇熱容易釋出塑化劑。

不過近年台南市、台北市紛紛禁止或勸導業者,不要用保麗龍杯,環保署近期也擬修改《廢棄物清理法》,全面禁止生產保麗龍杯,業者改用塑膠杯取代,民眾接觸塑化劑的機會又大增。

李俊璋表示,除了要求衛福部執行塑膠容器的塑化劑溶出規範,消費者自己也要改變習慣,少買飲料,或在買咖啡、飲料時,自備不鏽鋼瓶,吃飯前多洗手,不要用塑膠盤裝熱食、微波食物。

國際上不乏塑化劑和性早熟的研究報告,不過成大是全世界第一個找出塑化劑和「kiss peptin」關聯的研究團隊,論文已刊登在國際期刊《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

這項成果也為消基會打了一劑強心針,塑化劑團體訴訟案求償78億,去年一審卻僅判賠120萬,關鍵便是法官引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衛教手冊資料,認為塑化劑可在24小時排出,無法證明對人體傷害。

負責訴訟的消基會副秘書長徐則鈺表示,許多廠商拿著國健署資料辯駁,塑化劑對人體沒有傷害,這項研究對訴訟有很大幫助,將請法院行文給國健署,修改衛教手冊。

塑化劑刺激性早熟 成大找出關鍵!(聯合)
塑化劑致性早熟,女童六歲來初經 教授建議喝飲料自備不鏽鋼杯(上下游)
塑化劑 塑膠容器最多(福報)
成大研究:塑化劑下肚 幼童易性早熟(自由)

Photo Credit: 柏強 趙 @Flickr CC BY SA 2.0

本圖/文由「關鍵評論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成大研究領先全球:塑化劑無所不在 將刺激幼童性早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