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云薇

媒體出身的徐瑞希不只設立影音獎,她也不斷倡導,「自己的故事自己拍,自己的新聞自己報。」台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製播台灣第一個多國語言新聞台《GWO Taiwan News》,也開設「口語傳播」課程,培訓新住民雙語表達能力,讓新住民以母語播報新聞。

「重新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移工,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到外國打工……」,談到東南亞移民工,台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GWO)理事長徐瑞希像是慈祥的母親,在不捨中又有無限期許。在她堅定的眼神下,深信台灣對於移民工還有許多「改變」的可能。

一如「第一屆移民工影音獎」獲獎作品《Change》(改變)一樣,這個由徐瑞希發起的獎項,希望改變以往以移工、新住民為主題的影片,多由他者的角度來詮釋;而甫在八月頒獎的移民工影音獎,移工、新住民不再只是被攝者,也能跳出螢幕,自己掌鏡,用母語說出自己的故事。

《Change》是越南移工武德成以自己故事為藍本,描述主角阿成為了想多賺點錢在工廠聚賭,結果被上司發現受到訓斥,加上接獲家鄉母親急需用錢的消息,一度陷入要逃跑賺更多錢或靠賭博翻身的掙扎,幸好在印尼同事的勸阻與鼓勵下,沒有放棄自己,努力練唱,透過參加歌唱比賽贏得獎金,也解決了家鄉燃眉之急。徐瑞希說,武德成以移工的視角,告訴觀眾他來台後的生活轉變。「一個人可以拍自己的故事,說出想說的話,表示他不只具備拍片技術的能力,也代表他是一個比較積極進取的人,才會嘗試拍片。」

媒體出身的徐瑞希不只設立影音獎,她也不斷倡導,「自己的故事自己拍,自己的新聞自己報。」台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製播台灣第一個多國語言新聞台《GWO Taiwan News》,也開設「口語傳播」課程,培訓新住民雙語表達能力,讓新住民以母語播報新聞。

「過去總是由他者來決定移工或新住民要什麼,現在由他們站出來表達、反映自己的處境與需求。」在這個前提下,徐瑞希認為,媒體不是目的,必須學習淡化絢麗的專業技術特效,還原影像、聲音的純粹;透過媒體這個工具,讓移工、新住民站在台前,用他們的語言、方式,說出自己要與社會溝通的話語,去倡導自己的權益。因此,在培育課程中,「必須卸下過去在媒體工作的專業驕傲,最重要的是要蹲點、蹲低,以陪伴學習的方式鼓勵他們可以做得到,好好加油!」她微微笑說,這也是培養自己更謙卑、更溫柔的過程。

徐瑞希之所以對外籍移工充滿著濃濃的愛,一切都得從過去家中的菲律賓籍移工談起。當時移工對她的女兒視如己出,有一次她好奇發問,才得知移工是單親媽媽,因為小孩是身心障礙患者,需要龐大的醫療、教育費用,不得已將孩子留在家鄉,隻身來台工作。移工說,「我是用對我小孩的愛,來照顧你的孩子。」

徐瑞希當時聽了一方面覺得相當感激,另一方面卻不曉得能為移工做些什麼。直到2013年,她成立非營利組織,希望有朝一日能終結移工迫於貧窮,必須長年跨國流浪打工的窘境。

徐瑞希希望,政府不要單從如何管制移工的角度去琢磨政策方向,要拉大視野統整各部門資源,增加移工認識台灣企業、商品以及服務活動的機會,提供他們良好的技職培訓課程。「我衷心希望移工回到家鄉工作,可以成為台商前進東南亞國家市場的助力,讓台灣在東南亞經濟體系裡不缺席。」

徐瑞希強調,許多移工的能力其實都很強,他們有台灣的生活經驗、會使用中文溝通,也有積極學習進取的心,像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蔡孟良過去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接待外賓幫他翻譯的小姐,就是曾經在台灣當過外籍看護的印尼移工。誰說移工不能是協助台商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優質人力!

「少點憐憫,多些鼓勵」。徐瑞希說,台灣是移工實踐夢想的起點,台灣社會要努力改變他們身為弱勢者的宿命,撕去汙名化標籤,讓他們看見自己的能力。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徐瑞希 樂當移民工築夢後盾 「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到外國打工…」 75萬移民工背後的守護天使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