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林律師小教室

近日,國立政治大學有學生在校內中正圖書館一樓設置罷免立委的連署攤位,此舉引發校內外對於「大學自治」、「言論自由」與「校園中立」的熱烈討論。

事發在於學生於校內社群平台預告,將在圖書館一樓開放空間設立罷免連署站,並鼓勵同學參與。活動當日,圖書館工作人員前往關心,並提醒學生活動需事先申請,此舉引發校內外對於校園內政治活動適當性的討論。

社會大眾的看法多元,在社群平台上引發兩派意見:部分人認為校園應保持政治中立,避免政治活動干擾學習環境。另一部分人則支持學生行動,認為罷免連署屬於公民行動,應鼓勵學生參與公共事務。

《選罷法》52條第3項就規定:「政黨及任何人懸掛或豎立標語、看板、旗幟、布條等競選或罷免廣告物應具名,並不得於道路、橋梁、公園、機關(構)、學校或其他公共設施及其用地懸掛或豎立之。」同法第86條也對設置罷免辦事處有規定,規定辦事處不得設於學校。

ADDY7966
圖片取自:(wikipedia

學校不得設置罷免辦事處的立法原意,應該在於教育中立。基本教育法已明白規定「教育應本中立原則。」且「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 」以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活動。 公立學校不得為特定宗教信仰從事宣傳或活動。」

不過,台灣人權促進會強調,《基本教育法》約束的對象是「學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而非學生。教育部長則表示,學生受言論自由的保障,只要不影響或詆毀他人,教育部都會給予尊重。

然而,有不少網友仍提出質疑,基於教育中立原則,學校不得成為特定政黨或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的場所。儘管發起連署的是學生個人,但在校園空間內進行罷免活動,難免會被外界解讀為「學校容許或默許政治宣傳行為」,破壞學校應有的中立形象。尤其是選舉或罷免牽涉高度對立,一旦校園空間被用來進行政治活動,容易引發對立與干擾,侵蝕學術討論的純粹性與安全性。

再加上支不支持罷免是高度對立性的議題,即便不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但學生之間仍因罷免連署站的存在,以及是否要聯署這件事,導致政治立場對立的白熱化,容易導致衝突與對立升高。更何況,即便說是學生自主發起,但仍有可能導致政黨可能藉此滲透校園,造成教育工具化,也可能影響學校形象與招生公信力。

無論如何,選罷法第86條容有模糊的解釋空間,但一件事情違不違法是其次,即便不違法,後續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更值得社會大眾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