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忠本
20130430080021882

2014年9月香港發生占中(中環)群眾抗議事件,媒體分析香港人反中國之原因: (1)每年4千萬人(相當香港人口之6倍)大陸觀光客進入香港如蝗蟲壓境。雖帶來商業興隆,但也帶來壅擠、髒亂、噪音,及大陸人低俗,不守法的惡劣形象;(2)大陸人在香港投資與商業行為,也抬升香港房租與房價飛漲,受薪階層買不起房子,中小企業租不起店面、寫字樓;(3)拉大香港貧富差距達21倍,遠高於新加坡的13倍、台灣的6倍,中產階層生活品質下降,向下流動,被迫外移;(4)中國人的大國優越感及專制不民主,如架空特首、箝制媒體,提高特首選舉門檻等。使香港人自我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降至歷史最低點31%;一國兩制的信心也是巨幅下跌。

2014年3月台灣也發生類似的「太陽花」運動,學生佔領立法院,名義上是「反服貿協議」、「反黑箱作業」,骨子裡就是「恐中」、「反中」。探討台灣人反中國意識的原因如下:

1.兩岸往來愈緊密,台灣也有愈來愈多人擔心中國會吞噬掉台灣,台灣會愈沒有自主的空間,會變成今天的香港與澳門。

2.兩岸開放後,台灣民眾見識到中國的專制不民主,官員的官僚與腐化;中國官員對台灣人民的輕蔑;中國社會不守秩序、缺乏公德心、輕忽人權與法制。台灣人民反感日增。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實質存在之事實,對台灣人相當不尊重,造成台灣人民對中國政府的反感。

4.台灣四百年淪為異族荷蘭、日本之統治。到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因為二二八及白色恐怖,也被認為是外來政權。在老一輩台灣菁英的心目中,一直希望早日擺脫「異族」統治,「台灣人」能當家作主。所以台灣選舉時還有一些「台灣人投票給台灣人」的地域主張。

5.李登輝與陳水扁主政廿年,積極推動台灣主體意識,去中國化加上綠色媒體的推波助瀾,基層民眾受「台獨」浸蝕日深。

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人自我認同」研究,自1992年至2011年台灣人中認為「我只是中國人」的比例自25.5%降至4.1%,反之認為「我只是台灣人」的比例自27.6%升至54.2%。

中國快速崛起,繁榮、興盛,成為政經、軍事強國,原是全球華人值得慶幸的美事。事實上,在1997年索羅斯狙擊東亞各國匯率,韓、泰、印尼、菲律賓貨幣大貶,造成亞洲金融風暴。當時香港在中國力挺下屹立不搖。SARS期間,香港整體業績衰退七成,中國開放陸客赴港自由行,接著又開放陸資企業香港上市,持續繁榮香港經濟及金融市場蓬勃發展。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中國推出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方案,加速全球經濟復甦,這都是中國的貢獻。但是不良的副作用也已逐漸形成,導致今天台、港都對中國反感日益增加。

中國政府應積極反省檢討一國兩制的作法。要將心比心,特別是對年輕世代,不是嚴格控管,而是了解與體諒。不作夏天的烈日,而是冬季的暖陽。

香港的「佔中」,與台灣「太陽花」公民運動的政治訴求「特首普選」及「反服貿」雖有不同。但相同之處在: (1)都以年輕新世代的學生為主;(2)主要不滿貧富不均,中產階層有被剝奪感;(3)反中與恐中意識提高。

香港是台灣的前車之鑑,在發展兩岸關係同時應防患於未然,如:對大陸人的觀光人數、移民門檻、投資(特別是房地產)的限制均應嚴格控管,大陸是台港的商機,但也有可能是一場「黃禍」。(1991年「風雲時代」出版「河殤」系列叢書)
(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