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1875

根據花旗集團預測,到 2050 年,人形機器人及相關服務市場規模將飆升至 7 兆美元,屆時全球將有 6.48 億個人形機器人。《Bloomberg》指出,中國新創正迅速崛起,積極搶佔 AI 機器人市場。

報導指出,美國波士頓動力等公司引領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但從中國舉辦全球首屆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與拳擊大賽等舉措可見,中國新創正加速突破。事實上,中國的工廠機器人密度已經高於美國、日本、德國,並正將人形機器人應用於更複雜的任務。

中國機器人新創 EngineAI 創辦人兼執行長趙同陽向《Bloomberg》表示,中國具備深厚製造業經驗,加上政策支持,目前約有 50 至 60 家公司專注於人形機器人開發。EngineAI 正在透過 AI 模型讓機器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並已接獲數百台人形機器人訂單。

發展人形機器人不僅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對政府而言更具戰略意義——未來或可擁有一支永不疲倦的勞動力與軍事資產,重新定義國家競爭力。然而,即使對自家機器人 Optimus 信心十足,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仍曾表達擔憂,「我有點擔心全球第 2 到 10 名公司會是中國公司。」

中國將投入逾千億美元,打造機器人產業

《Bloomberg》分析,中國能在機器人領域迅速崛起,絕非偶然。在十多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便將機器人列入戰略性技術藍圖。中國的地方政府也財務獎勵與資源支援,協助新創實現中央政策目標。以 EngineAI 為例,深圳市政府曾提供資金與其他資源。

中國的策略,是將人形機器人融入製造業、醫療保健業和旅館業等各個領域,並於今年稍早宣布,未來 20 年將投入 1 兆人民幣(約 1,380 億美元)推動機器人與高科技發展,規模遠超過美國或歐洲。根據中國智庫 Leaderobot 等機構預測,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量突破 1 萬台,占全球一半以上

中國新創加速 AI 技術突破,機器人走入真實世界

EngineAI、宇樹科技、Leju Robotics 等中國機器人新創,正在持續強化 AI 模型與應用能力,推動人形機器人走入真實場景。優必選科技(UBTech Robotics)的人形機器人 Walker S1 已部署於鴻海協助組裝 iPhone,另外有逾 500 台機器人在比亞迪、吉利汽車、福斯汽車等工廠,負責搬運箱子、分揀零件與測試儀器。

Leju Robotics 除了與北京汽車、蔚來等汽車製造商合作,也積極推動人形機器人在長照機構進行藥物分揀與配送,並導入展覽館與學校支援研究。

另一家人形機器人新創 MagicLab 表示,他們專注於開發機器人的「大腦」,近期已將原型機部署至產線,執行品檢、物料搬運與組裝等工作。其機器人已整合 DeepSeek、阿里巴巴的 Qwen 與字節跳動的豆包等 AI 模型,並強調 DeepSeek 對於任務推理與理解特別有幫助,促進機器人大腦的能力進化。

中國可能超越美國,引領機器人浪潮?

根據摩根士丹利 2 月報告,全球多數機器人的「大腦」仍仰賴美國技術,例如半導體與 AI 模型,微軟、NVIDIA 和 Google 等巨頭仍是關鍵玩家。至於中國企業,目前佔據全球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 63%,主要負責「身體」組件的製造,包括硬體零件、致動器、感測器與鋰電池等。

不過,《Reuters》報導,在 DeepSeek 等中國 AI 新創崛起下,加上政策力推,中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開始嘗試從硬體擴展至軟體,瞄準「大腦」研發。知情人士指出,中國正在聚焦於資料訓練和 AI 模型升級,試圖建構自身優勢

中國上海市政府就曾協助中國新創 AgiBot 設立免租金資料收集基地,讓 100 台機器人在 200 名人員操作下每天訓練,北京與深圳也正在建設類似設施。《Reuters》觀察,隨著人形機器人在中國工廠等場域加速部署,資料收集規模可望迅速擴大。

然而,中國機器人產業仍面臨一大挑戰:晶片供應問題。根據《rest of world》,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今年初就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如果未來出現瓶頸,最可能的卡點將是晶片。不只是安裝在機器人身上的晶片,而是訓練機器人所需的高階運算晶片。」為因應挑戰,北京當局已啟動國家資金計畫,投入數億元人民幣扶植本土晶片供應鏈,強化產業韌性。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中國逾 50 家企業卡位人形機器人開發,為何讓馬斯克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