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人工智慧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首選工具,卻也揭露出一個日益突出的矛盾:AI 火速普及,但營收表現卻難以匹配。
根據瑞典企業數據管理與中介軟體公司 DigitalRoute,對全球 614 位財務長的最新研究顯示,儘管高達 90% 的 CFO 將 AI 視為未來五年的關鍵戰略重心,但其中竟有 71% 表示他們無法有效將 AI 應用轉換為實際的財務成果。這不僅是個數據上的落差,更是企業從「導入技術」到「實現商業價值」過程中一個重大的系統性斷裂。
AI 經濟很熱,但難轉成錢?
這場被譽為第二波「數位淘金熱」的 AI 狂潮,推動企業從各產業爭相導入智慧模型。然而,大多數公司卻在從「技術部署」走向「價值變現」的過程中止步不前。
原因在於,AI 已經不是一次性銷售的軟體產品,而是一種持續互動、動態學習的智慧服務。傳統以功能打包、月費定價的商業邏輯,顯然難以滿足 AI 的即時性、個人化與結果導向特質。
DigitalRoute 的研究揭示出,企業對 AI 使用的追蹤與即時計算能力仍然薄弱。超過七成的受訪 CFO 認為定價邏輯太過複雜,是擴大 AI 應用的最大阻礙。他們無法即時了解用戶如何與 AI 互動、觸發哪些資源、帶來哪些商業效益,也就無法設計出合理且具彈性的收費機制。
「看不到」就「收不到」是 AI 的變現門檻
此外,研究中 68% 的財務長指出,他們的現有營收與計費架構,已無法對應 AI 服務中千變萬化的使用場景與效能輸出。這些傳統系統大多建立在固定訂閱、功能組合與月度報表的思維上,而 AI 則需要的是能夠即時感知「提示發出時刻」、「模型產出時間」、「回應結果是否被使用」、「使用者是否持續互動」等細緻數據。
也因此,許多企業發現他們的「報價至現金」(quote-to-cash)流程不堪使用,需要全面升級或替換才能支撐 AI 驅動的收益模型。而未能即時追蹤這些關鍵使用資料,就等同於讓商業價值流失在數位鴻溝中。
向成熟產業取經:使用導向的變現模型
事實上,根據使用量與結果收費的邏輯在其他產業早已成熟。DigitalRoute 建議,AI 的定價設計可以向這些產業案例看齊:
- 串流媒體服務:不只計算訂閱戶數,還追蹤觀看內容、使用設備、觀看時段,甚至用於推估授權費與廣告分潤。
- 電信業:從按分鐘計費變為按兆位元組計費,還包括即時測量每個設備、每次互動。
- 物流產業:定價不僅基於里程,還基於即時追蹤、運送嘗試和預計延誤。
- 雲端服務提供者與製造業者:依據實際消耗、效能與回報進行變動收費。
這些案例表明,真正掌握使用行為與效果,並根據實際創造的價值進行定價,才是實現商業可持續的關鍵,而這也正是 AI 貨幣化未來的主軸。
DigitalRoute 強調,企業應拋棄以往僅關注「賣了什麼」的銷售邏輯,轉而問自己「用戶實際怎麼用、創造了什麼結果」,因為唯有這樣,AI 才能成為真正能創造營收的生態,而不僅是帳面上的成本支出。在這份報告中,DigitalRoute 也提出企業應立即建立三大變現基礎設施:
1. 精準追蹤 AI 的每一個消耗與觸發時刻,將其視為潛在收入節點
2. 根據功能價值設計動態定價模型,脫離月費與功能包的思維
3. 整合產品、財務與營收管理的共享數據平台,解決跨部門資訊落差。
AI 的未來不在模型,而在模式
DigitalRoute 行銷長 Ari Vanttinen 認為,現在每一次提示都是一種潛在的收入來源。當企業能夠即時計算、即時收費、即時回饋,就能釋放 AI 帶來的真正價值。
從 DigitalRoute 的研究可以看出,AI 的價值從來不是模型本身,而是能不能建立一套合理的價值轉換機制。企業若仍停留在導入技術、列入資本支出,而未建立即時追蹤與收費能力,那麼 AI 就只是個花錢的黑洞。
真正能將 AI 商業化的,不是最先擁有模型的公司,而是那些擁有系統、能將「使用」轉化為「價值」的公司。對於想要在 AI 經濟中取得競爭優勢的企業來說,擁抱即時數據、重構定價邏輯,已非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苦惱 AI 燒錢不賺錢】不能把 AI 當軟體賣,收費模式怎麼改才能成功變現?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