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玲(一粒麥子基金會社工員)

二○一三年開始,我很慶幸地加入台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基金會恩慈收出養媒合服務中心,擔任收養服務的社工。起初,當我進入收養服務的領域,內心有許多聲音及爭戰;心想收養人豈不是單純想要收養一個孩子而已,為何我們要對收養人進行如此深度的訪談?為何常常要討論可否接受生母吸毒背景的孩子…等令人害怕的收養期待呢?
當時,有許多疑問在我腦中翻騰。

為孩子選擇一個健全的家

當我慢慢體會一個孩子迫於無奈而沒有選擇餘地,無法在原生家庭長大、被疼愛、被呵護時,我突然懂了。因為我們不能讓孩子再經歷人生另一個失落,所以收養社工的工作就是要嚴謹的替孩子「把關」,要從兒童的最佳利益出發,替孩子找尋一個健全穩定的家庭。

常有收養人反應,為什麼收養的程序這麼冗長,若是為了孩子的益處,不是應該讓孩子早一點進到家庭嗎?為什麼還要上這麼多課呢?難道中心質疑收養人沒有給孩子幸福的能力嗎?為什麼社工說得好像我們無法收養到健康的孩子呢?一連串的「為什麼」。

其實答案「都不是」!

收養人面對的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但是過程的準備,就如同妊娠的婦女懷胎十月一般,需要時間孕育、等待及準備。所以我常向收養人說:「收養絕不是一條易路,但我謝謝你們的勇氣及愛。」

收養訪視過程如剝洋蔥

在這五百多個日子裡,印象最深的是,我與服務的第一對收養家庭,經歷人生的一場戰役與旅程。

猶記得在一次家庭訪視時,收養夫妻質疑我的詢問,說道:「為什麼妳的提問好像在諮商,需要問到如此深入的問題嗎?」是的,收養人在收養程序中,會面臨到像剝洋蔥般,一層一層重新回到自己人生的原點檢視自己。

隨著收養程序的進程,我看見這對收養夫妻彼此微妙的關係變化,除了眼神交會變多了、肢體互動也多了,全是因為兩人共同準備等待孩子的來臨。

在準備教育課程中,這一對夫妻勾畫著未來夢想的家,男主人開心的做菜,望著窗外老婆與孩子一同嬉戲…,那一刻,我在他們的臉上都看見幸福的笑容。

和收養孩子第一次漸進式接觸時,收養爸媽懷著喜悅且忐忑的心來到中心,一看見孩子,臉上隨即浮現疼惜憐愛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雖然剛開始孩子對他們倆感到陌生而哭泣,可是他們很有耐心地抱著、哄著,還一起到戶外走了一圈。他們表示,為張羅孩子的東西已花了數萬元,還是認為自己準備不足。這對夫妻為了一個無血緣關係的孩子,願意付出自己的所有,承諾要陪伴孩子、愛孩子,這樣的愛實在是我所想不到的。

愛在哪裡 幸福就在那裡

孩子進入家庭的第一週,收養爸爸分享:「當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天,為孩子剪去衣服標籤時,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想到父親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扶養一群孩子長大…」只見養爸眼光一陣泛紅。我想,這就是當父親的心情吧!

當孩子第一次氣喘發作,夫妻趕忙為孩子掛急診,看著孩子打點滴、用氧氣面罩費力地呼吸,「真想為孩子分擔病苦」。半夜,孩子因為生病不舒服一直吵鬧,收養爸爸、媽媽陪伴身邊哄睡直到天亮,隔天夫妻帶著「黑輪」去上班。收養爸媽說這是「甜蜜的負擔」,因為孩子進到家庭後,為他們家庭增添許多歡笑及驚奇,以往夫妻下班後仍各忙各的,而今每天繞著孩子,夫妻的互動多了、笑聲多了,因著孩子的加入,夫妻會去動物園、遊樂園等,這些是夫妻以往不曾有的生活經驗,每每談論這些事時,皆可感受到收養父母的喜悅。

期盼已久的日子終於來到,收養父母於去年九月正式完成了收養手續。在戶政單位辦理手續時,收養爸爸還大方地向熟人介紹這是他收養的孩子,讓一旁的我聽了很感動。記得有位指導老師說過,收、出養的社工很不簡單,因為社工在做一個高度困難的工作─就是社工何德何能為孩子「選擇」一個家呢?

我卻認為真正的勇者是收、出養人,因為他們的勇氣,讓一個生命有所翻轉。就如同這對收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上帝所應許的,因為收養爸爸竟與孩子同一天生日,連自己生的孩子都很難這麼巧合呢!

去年九月下旬,基金會為收養爸爸及孩子舉辦一場慶生會,「淡定哥」(孩子在安置單位時的小名)已變成活潑好動愛撒嬌的小男孩,時而賴在爸媽身上撒嬌,時而搬東搬西的好不忙碌,而爸爸媽媽則在一旁露出滿足的笑容看著孩子。我想,那幕溫馨的天倫畫面就是收、出養最大意義了。

承諾是一輩子的學習

與這個家庭持續聯絡著,養媽提及有次孩子感冒,透過友人得知外地有位名中醫,便帶著躺椅、睡袋徹夜排隊就醫。聽著養媽訴說這段就醫經驗,心想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吧。

養爸則提及,兒子愈來愈像他,脾氣很拗、很固執,可是在談話過程又不時聽見養爸對於擁有兒子的滿足。夫妻每天晚上會帶著兒子一起禱告,由於每天對兒子說「愛你」,所以現在兒子最會說的是「愛你」!

收養父母進行機構的收養程序僅是一段路,因為在收養之後需面臨的照顧、教養是一輩子的學習,正如同這對收養父母有許多生活裡的挑戰、衝突,卻也經歷疲累、喜悅、歡笑及無可言喻的滿足。雖是如此,我卻看見收養父母們總是以溢於言表的喜悅及堅定的承諾帶著孩子向前行。

一年多來,在收養的服務上,我看見人心的美善,看見生命的美好,更看見孩子的希望,最後我仍要說:「收養不是一條易路,卻是一條恩典之路。」期許更多對孩子有負擔及承諾的人加入收養行列。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活在愛中》收養不是易路卻是恩典之路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新住民語言落差需補足
南寧隨筆─略論「淘寶代課」的網絡異象
讚美怎麼不管用?─建立自信從正確鼓勵開始
白崇亮 史雷頓:爸爸好,家庭一定好
教改制度再改革 台灣才有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