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人間劇場專欄   侯剛本 博士

至聖先師孔夫子曾在《論語》為政篇告訴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段話當時是孔子在教導他的學生子路,有關明辨事物「知道與否」的真諦。這段話簡單來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雖然這段話很多人在求學時都曾讀過,然而若要真心把話中的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真正做得到。

以前在博士班讀書時,前幾年修課的時間,每一堂課的授課老師們,都會針對課程的內容,給我們閱讀非常大量的文獻。透過量大質優的閱讀訓練,為的就是要訓練每一位未來的準博士們,如何經由閱讀快速掌握某一塊知識領域的疆界範圍。說真的,有些派Reading比較重的老師,往往一個禮拜給我們閱讀的份量,若是真要逐字細讀根本就讀不完。因此,每個博士生進教室上課時,人人都是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就怕讀的一知半解「二二六六」(台語:意即「灑湯漏水」之意)慘不忍睹的狀態,一旦要是被老師點到要我們針對當週文獻內容,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時,這時候被點到名的人皮就準備繃緊,因為要是膽敢在課堂上瞎掰胡謅,你就等著被老師揭穿,並且狠狠地不留情面當場刮你一頓。因此,誠實為上策,有讀就有讀,讀懂多少就是讀懂多少,就算被點到名了,你就針對你有讀或你讀懂的部分來說;至於那些不懂的部分,也不需要不懂裝懂地硬撐場面瞎掰胡扯。因為就算一個人都讀到博士階段了,廣大無邊的知識領域,還是有很多不懂的事物,有待我們一一去釐清與探索。況且在這些真材實料的老師們面前,就算你坦承你的不懂與費解,老師們也不會當眾羞辱你嘲笑你,他們反而會流露出春風化雨的那一面,為你開示解惑指點迷津。畢竟有時候在學術的場合中,往往也就是透過師生雙方有來有往的討論,知識才會愈辯愈明愈來愈精彩。

知之為知之在我的理解裡,它不但牽涉到當事人對於一件事物知道的程度與否,甚至這個人是不是發自內心誠實以對地看待,知道與不知道的背後,究竟自己真的懂了多少?掌握多少?瞭解多少?費解地又有多少? 正因為那些年在博士班所經歷,如此嚴謹紮實「知之為知之」的訓練,以至於它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面對所有關於知道與不知道的事物,乃致一知半解的半生熟思想時,我既不會也不敢不懂裝懂地漫天誇大放肆吹牛。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世界裡,寧願有幾分說幾分,也不要不懂硬裝懂,然後被高人拆台踢館,弄得灰頭土臉沒臉見人。

士農工商每一行,男女老少都一樣。尤其是遇上「外行領導內行」的處境,真的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要是不懂非要裝懂,不出事最好沒事,倘若真是惹出事情來,嚴重的話後果確實不堪設想。小則傷人誤事,大則禍國殃民。

 

之前我見識過某校的新設科系,那位創系頂頭的系所主管,就是一個能力不足的大外行,偏偏這位沒有自知之明的充能之人,為了緊緊攬住癡心巴望的職缺,成天便對高層掌權者使盡各種渾身解數討好賣乖;可悲亦可嘆的是,正因為知識學門隔行如隔山,就在這位創系系主任明明處處不懂裝懂,假模假式現學現賣長久惡搞下來,搞到後來在他一年任內聘進來的三個老師,一年後全部跑光光。重點是老師跑光也就算了,原本一個班級招進來約莫40來個孩子,絕大多數也都在一年後全都紛紛轉跑。莞爾的是,明察秋毫的高層掌權者,用人也真是睿智至極,寧用賣乖不用賢能的結果,最後演變成各校相關科系同業,大家看在眼裡「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共同笑話。諾,這就是不知裝知不懂裝懂之下,所構成教育單位誤人子弟的負面活體見證。

所以我說了:「士農工商每一行,男女老少都一樣」。特別是面對術業有專攻的專業本位,明明不懂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要是不懂非要裝懂,那就最好不要鬧出事情來。否則一旦惹事出包,輕則傷人誤事,重則禍國殃民。誤人子弟的瞎搞系所,就是一個最要不得的錯誤示範。

HOW

圖:不懂裝懂最關鍵的主因,想必是當事人對自己缺乏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