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3D 列印近來成為發燒話題,各國也將3D 列印視為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不僅美國總統歐巴馬相當看好,南韓也立下雄心要搶下全球15%的3D 列印市場;反觀國內,科技部預計2018年掌握全球30%的3D列印機產能。

3D 列印帶來產業變革是無庸置疑的,甚至被許多專家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然而,3D 列印真的可以取代量產嗎?去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句話,「3D 列印只是噱頭,若真能造成工業革命,郭字要倒過來寫」。郭董認為,3D 列印因無法大量生產、用於商業,所以不具商業價值。他並說,3D列印製品不能用「皮」這項材質,也無法量產,只能用於少數製造。

郭董的一席話,的確道出了3D列印的限制。許多不看好3D列印的人認為,3D列印的材質不好,若做為直接販售的產品並不及格;也有人認為,3D列印無法大量、快速製造,其產值無法供應市場需求。

要了解3D列印是否真能取代傳統產業的量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3D列印的方式。3D列印屬於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以數位模型檔案為基礎,運用塑料或粉末狀金屬等可粘合材料,透過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看過3D列印的朋友都有印象,它在列印時,是一層一層來回堆疊的重覆,並做機械性動作;有別於傳統製造業的「減法」製造,3D列印則是用「加法」的方式製造產品。加法的優點是省時、省力、低成本。

許多大廠已有利用3D列印製作產品的實例。例如西門子就利用 3D 列印生產備用零件,原本傳統製造需要44 周的時間,因此縮短至4周;此外,勞斯萊斯也曾宣布將利用 3D 列印生產噴射引擎零件。

儘管3D列印在量產方面仍有許多限制,但它具備了很多革命性的優點。尤其,3D 列印興起了Maker自造精神,同時也將掀起一波素人設計經濟。台灣設計產業的能量將因此能夠大大提升,在3D 列印技術的協助下,設計師不再需要花費高成本開模、打樣,未來中小型企業、及微型創業者將獲益良多。

3D 列印不見得可以完全取代傳產及量產,但是它確實改變了製造流程與生產成本。對台灣而言,身為製造業大國,此波的產業變革更是重要;如何抓住3D 列印市場的利基向前走,未來將是一大考驗。

20140910_林旻柔_3D列印_ 3D 列印真能取代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