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梅香四溢

TET

 

又是壹年的高考季,時間真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距離自己的第壹次高考已過去整整7年之久。之所以說是第壹次高考,沒錯,因為我參加了兩年的高考,現在回想起來對我當年復讀的勇氣也是欽佩至極,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當年的復讀,我現在在哪裏?又在幹什麽?又能否走到今天研究生這壹步呢?

TET2

中國的高考向來詬病諸多,但不可否認在中國這樣壹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這未嘗不是壹種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我們不能回避高考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病,替考,泄題,權錢交易等諸多問題,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發生。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高考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壹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家庭貧困的學生更是壹條唯壹的出路。莘莘學子於高考恨過痛過,多年以後回想起來是否與我壹樣對高考充滿感激呢?借著高考季讓我們走進中國大陸高考的前世今生,重溫那歷史的崢嶸歲月。

我國的高考最早起源於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稱為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歷經壹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公元1905年9月2日,隨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壹紙清帝諭令,在中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畫上了句號。伴隨著歐風美雨的強勁東風,中國各地紛紛創立新式學堂。與此同時,大學自主招生的辦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國新式大學中,也就是說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以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據統計至1936年全國已有100多所大學。1952年,中國建立起全國統壹高等學校招生的制度,統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撥人才的需要。正當壹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時,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讓整個教育界受到重創,學生罷課,批鬥老師,學校成為了紅衛兵的主戰場。之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參與農村再教育,讓本該讀書的年輕人錯過了人生最佳的發展期,這不僅是個人之痛,更是國家之殤,千百年的教育文化積澱,在這場運動中破壞殆盡。直到1977年,這壹年註定是要被歷史所銘記,鄧小平同誌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由於時間倉促當年的高考於12月舉行,570萬不同出生的考生走進考場,從此他們的命運出現轉折,壹個國家的命運也因此改變。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TET3

今年是高考恢復的第40個年頭,然而國人對高考的熱度卻未曾減少半分,高考已不是壹個人,壹個家庭的事,更是壹座城市,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大事。北京的地鐵上早在高考壹周前就不斷播送各考點的路況信息,建議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出行;河南的交警,城管聯合執法,為學子們保駕護航;中國“街頭壹霸”的廣場舞大媽,再高考期間也主動為考生開綠燈;甚至有的小區,為了不讓青蛙的叫聲影響考生的睡眠,居然在水池中投毒。

TET4

如此種種,也許只有在中國最特殊的高考期間才可以看到,面對外界的質疑,質疑這種變態畸形的考試模式,國家在也探索改革,名校的自主招生,高考文理分科改革都在歷求讓高考不在成為定終生的籌碼。然而這麽多年過去了高考在人們的心中的重量不減反增,每年接近千萬的考生讓國家,國民難承其重。也許對於國人而言,我們並非對高考制度本身恐慌,恐慌的是如果沒有了這項考試又會怎麽樣。改革開放的中國,階層分化嚴重,對於有錢人而言,上國際學校直接出國留學或者不用參加高考直接申請國外的大學,條條大路未必非高考壹支。然而在金字塔頂端的畢竟是少數,千千萬萬的學子仍然出生於普通家庭,那麽於他們而言就僅剩下高考這唯壹的壹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