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Archive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曾有一個年代是慷慨激昂地述說著「青年創造時代、時代創造青年」,這是在國破家亡時,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的自我定位。換言之,即便天地不仁、乾坤逆轉,但身為青年的,卻不怨天不尤人,以致於生命的韌性油然而生。大時代的洪濤潮浪,轉為人性的正念力量,揮大旗破橫逆,足踩大地創新局,走出了一條台灣如今豐衣足食的康莊大道。

大時代青年 破橫逆創新局
這是二戰以後,到國共鬥爭,多少當時的年輕人的集體意識,當然不能說完全沒有背離者、沒有怨懟憤嫉之士,但可以確定當時的主流思維是如此,許多人更自許為「壓不扁的玫瑰」,十足地氣勢寫下了那一個世代崢嶸的符號與標誌,一直到如今,仍是人類在戰爭厄運中仍保有希望的例證。

每個時代都有它系統性的問題,但不可否認「富不過三代」的歷史定規正大剌剌地向世人宣告它是真實強烈地存在著,因為如今許多現象似乎都在說明這世代的年輕人是「悲觀的、失落的、疏離的、沈淪的」等等,因為他們生存的空間越來越惡劣、環境的資源條件似乎每況愈下,所以失業率持續攀高,貧窮的青年正逐漸增加,許多人買不起房,即便學歷不錯,卻因低度就業的問題,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工作。

綜言之,有些人主張現今的年輕人是置身在一個不利的生存條件中,以致於整個社會不能不正視此一問題,尤其是政府,更應有積極作為,否則「青年是國家的棟梁」、「青年是中興的根本」,再不拯救馳援,國家社會未來當如何是好?329慶祝青年節,難道如今要變成青年「劫」嗎?

豐足環境成長 卻是失落疏離
或許上面的論述聞之似乎帶著一種權威主義導向的右派氣息,但仔細尋思之,卻有著時代演進上的邏輯謬誤,因為若上一世代的輝煌成就是真實的,那這一代在更優渥的環境中成長應該也是事實。

大家都記得曾有一段時間所謂的「台灣錢淹腳目」,MIT是一個外匯豐盈的代名詞,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奇蹟」也曾經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光環。那為何在如此豐富優良環境長大的年輕世代,卻無法勝任傳承與迎向挑戰的任務呢?為何有比父祖輩更好教育條件與成長資源的青年們竟然高唱謳歌,看不到時代的契機與人生的遠景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2015年九月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八月份20歲至24歲的就業人口中,失業比例達13.64%,短短1個月飆升了0.73個百分點,換言之平均每7個人就有1個人處於失業狀態。」面對這樣一個窘境,青年失業或延長地待業應該已是不爭的事實,試問究竟原因何在?

許多人會提到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出走、紅色供應鏈崛起、e化工作的替代及外勞的引入等等,這些因素的確都是事實,但正如有些就業市場專家的指出:「年輕人的態度是一個因素,許多時候若家庭環境還過得去,青年人根本不急著找工作,這當然導致就業的延後與待業的延長。」

也因為這樣的風氣,天下雜誌2014年十二月指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跟OECD十國相比,2013年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全國失業率的三.二倍,僅次於義大利。台灣更是十一個國家中,惡化最快的國家。」這樣的狀況,絕對不宜只以經濟性因素來詮釋之,更重要的是如何加上社會性、心理性的角度來加以討論,因為同樣深處全球性青年失業風暴的日韓,其惡化狀態卻不若台灣的劇烈,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重新確立正確的教育模式
本社論的目的並非調侃、嘲諷青年世代,但不可否認在諸多如「單身寄生蟲」、「月光族」、「青貧族」、「冏世代」及「液態族」等流行名詞的後面,其實反映著真正令人憂心的現今青年價值體系與生活型態。

我們認為目前時下年輕族群的議題雖是千頭萬緒,但主要可以著力在下述幾個議題上:
一、讓專業議題回歸專業,讓青年失業問題回歸經濟、社會及心理等討論範疇,不讓政客因著選票隨意亂加碼、開支票,因著討好選民而扭曲事實的本質與解決的方向。

二、社會應有共識,應全面從教育角度檢討我們對待年輕人的方式是否才是導致「靠爸族」崛起的主因,如何立刻從家庭、學校及社會三個面向,重新確立正確的教育模式,避免年輕人依賴的心態,也調整父母不願面對「分離」的偏差態度。

三、高等與職業教育的質量比例絕對要再討論,如今有大學學歷竟等同是高失業率,而廣設大學的五年後即是青年失業率攀升的開始,這都是無法迴避的歷史教訓與政策錯誤問題。

四、全面檢討我們對年輕人的教養方式,更多的關懷、輔導及同理都是必要的,但如何調整對物質世界的正確眼光,幫助青年建立具素養觀的精神生活與自我管理能力,是時下的當務之急。

聖經箴言十七章6節:「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提醒我們,上下代之間是命運交織、禍福與共的,並且彼此是互為榮耀的。所以若目前權力與資源的擁有者,應善自體認,知道年輕人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切勿有切割或自我隔離的意思,而一定要「殷勤」協助年輕世代從虛無迷惘中脫離出來,如此,前一輩所紀念、血淚和汗水交織的青年節,才能繼續傳承,讓這世代的青年「劫」,完全地「萬劫不復」。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青年節,還是青年「劫」?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