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曼汝

WWW

航空業面臨寒冬,長榮卻創下營收歷史新高,和華航出現黃金交叉。當大家擔心陸客變少,他們佈局北美航線,讓公司不跟著景氣走,而是跟著自家計劃走。

二○一六年,長榮航空風雨不斷。

外迎全球經濟景氣復甦遲緩,航空業競爭激烈、兩岸關係冷凍,地緣政治風險攀高、油價走揚等危機;內臨創辦人張榮發過世、董座經營權之爭。

內憂外患下,長榮航空卻悄悄改寫了台灣航空市場的生態。

去年,儘管長榮淨利衰退四六%,僅三十四.七億元,合併營收卻高達一四四六.八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也讓長榮在營收首次與華航出現黃金交叉。營收與獲利皆超越了國籍航空老大哥,長榮究竟能否挾這股動能持續成長,穩坐第一大寶座?

關鍵1 以量補價

走入桃園長榮大樓十六樓辦公室,很難不注意到牆上一方大螢幕,許多小圓點在航圖上移動,每個小圓點都是一架架「此時此刻」正在世界各地飛行、起降的飛機。

而運籌帷幄這一切的,就是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

繼○五年至一一年首任董事長任期後,去年三月,林寶水再於經營權風暴中走馬上任。

談起二度接任董座的挑戰,首度接受媒體獨家專訪的林寶水泰然表示,「我認為本質都一樣,就是永遠有挑戰。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成長,講直白一點就是:獲利。」

去年獲利衰退,除了客運運能增加,成本墊高之外,「因為競爭的關係,票價跟運費都下跌,使單位的運載收益也下降,」林寶水分析。

去年,長榮的客運票價平均下跌九%至一○%;景氣不興,也造成貨運需求疲軟,長榮貨運營收、貨載與單位收益皆衰退。

「市場在跌,我不要跌也不可能,只是跌的速度要慢一點,」林寶水指出,長榮能長保動能的關鍵,就是高乘載率。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及民航局統計,一六年全球國際客運市場載客率平均七九.六%,亞太航空公司平均載客率為七八.六%,華航為七八.四%,而長榮則達八○%。

長榮企劃室副總經理廖至維指出,市場競爭與成長是動態平衡的,整個客運市場在成長,目前全球客運運量為四十億人次,未來十五年將有三十億人次的成長空間。長榮的策略就是確保自己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靠成長把量衝起來,以量來補價,」他說。

關鍵2 佈局早

過去台灣航空業獲利不佳,還有一特殊原因:兩岸航線萎縮。

據觀光局統計,一六年陸客來台首度負成長,與前年相較,少了約六十七萬旅客人次,衰退一六%。

長榮受創相對沒那麼嚴重,因兩岸航線去年佔客運營收僅一○%至一三%,華航約佔一五%,去年解散的復興航空則是三五%至四○%。

「大環境的關係,整體經濟一直無法有效復甦,恐怖攻擊、廉航競爭,長榮表現還是穩定成長,」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分析,「兩岸航線有些影響,但長程、越洋的航線穩定,可截長補短。」…(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2期)

【延伸閱讀】

AI無所不在!台積電股價破200

「去去去,去美國」大復活 台灣人才留不住?

地雷大學近10所 亞太技術學院首當其衝?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