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比起西邊的溫哥華市和東南邊的新威斯敏斯特市,本那比屬於後發展起來的城市。如在中國大陸,新城區必然高樓林立,遍地各種摩登設施,老城則破敗不堪或幹脆就拆了重建。而在大溫地區,感覺更有魅力的是老城,且不說溫哥華市,因為大了不容易說,就先說新威斯敏斯特市(New Westminster)吧。

此城名前有個“新”字,其實建市已155年(1860),只是“新”於英國國家行政中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乃維多利亞女王欽賜,因此别稱“皇家之城”(Royal City)。該市占地只有15.3平方公裏,相當迷你,但曾經是卑詩省省會所在,介紹稱其為歷史名城。

前面說本那比市轄地像缺了一角的盾牌,這個右下(東南)一角,即該市大部,也簡稱“新西敏”,老華人則稱“二埠”。相關的“大埠”並不是溫哥華市,而是卑詩省後來至今的省會維多利亞市,因為華人住在新威斯敏斯特市的時間僅晚於維多利亞市而比溫哥華市要早。


(“盾牌”之右下角及新威斯敏斯特市在大溫地區的位置。資料來源:Google地圖,維基百科)

新威斯敏斯特市的必到之處應是弗雷澤河邊的老港口和舊火車站一帶,在平行的哥倫比亞大道和河岸路(Front Street)邊上——火車站面向哥倫比亞大道,港口面向河岸路。如今這種港口和火車站緊鄰的建築很少見了,可以想見當年水道與陸路相連的交通物流設計思想。傳播(communication)這個詞中文最早翻譯成“交通”,如果老媒體是輪船,新媒體就是火車和飛機了。

河岸路上有一塊“古玩胡同”標牌,只是多數店裏空空如也,看來還在規劃招商之中。據說不久前有場大火,燒掉了幾座房子。如果講風水,這兒可能有點問題——大溫地區最早的唐人街就在這條路上,100多年前(1898)該市有場大火,殃及此地,災後政府不讓華人在原址重建,於是搬走,才有了其後溫哥華市的華埠。

不過,老港口還是做成了觀光區。儘管目前沒幾處設施——玩偶大兵,輪船駕駛艙,食品市場,咖啡廳,自助鋼琴——但停車場做得很大:除了河邊,還在老鐵道上建了高架的——給人感覺該市對此處的發展很有信心。保存完好的100多年前的老街區加上不錯的河邊風光,看來市長議員和市民都是樂水的智者。

(老港口已經改造成觀光區)

(一個世紀前的火車站,現在是觀光區的一部分)

(古玩胡同入口,其上為高架停車場)

(老街區,白色建築為當年銀行)

(老碼頭河邊風光)

新威斯敏斯特市還沒有我所居的廣州大學城大(18平方公裏),市區分成兩塊,小的一塊是隔河的“飛地”,大的一塊也就10餘平方公裏。步行一段,駕車兩圈,心裏就有數了,感覺到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老房子保護得很好,與新建築相當和諧;二是獨立屋挺漂亮,各家的樣式與色彩爭奇鬥艷。

該市现有居民6万多,可能也就是中國一個大村子的人口數量。2千年前老子说小國寡民,說治大国國如烹小鲜,真哲人也。
感覺說的是新威斯敏斯特和加拿大。

(這建築像是在老房子基礎上加蓋了兩次)

(白色和紅色還挺協調,以下是各種獨立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