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高雄拉法協談中心主任)

大信跟小美出生在平凡小康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從小為了孩子快樂的成長,標榜愛的教育,不打罵孩子,還找機會不斷的讚美孩子。

媽媽說大信從小音感就好,學東西也快,得到家中叔叔阿姨的稱讚;妹妹學東西雖比不上哥哥,但長得可愛,深受爸爸寵愛,在家庭聚會總是被誇像洋娃娃…。這兩個從小在讚美跟包容下長大的孩子,一般人可能會判斷,這兩個孩子應是充滿了自信與高自我價值感。

愛的教育就是不斷讚美?

兩個孩子先後進入小學,成績平平,還好父母不看重成績,只重視教會生活。父母有清楚的價值觀與教養觀,希望孩子有基督徒的品格,將來在社會上能做光做鹽;然而奇怪的是,當孩子進入中年級後成績開始慘不忍睹,在學校在家裡幾乎完全被動,雖跟著父母穩定的到教會聚會,但主日學的活動既不熱衷也不參與,一副被逼來的樣子。

無奈的媽媽從要求、叨唸到生氣,爸爸則是不斷的說教,希望苦口婆心可以喚醒孩子對生活有一些熱忱。然而沒想到孩子進入高年級成績更難看,態度更不耐煩,勉強配合父母的期待,面對教會的服事則是能躲就躲,總要其他人再三催促與等待。

父母用盡了方法,孩子卻似乎離神越來越遠,世界的事不僅熟悉還很熱衷。哥哥玩起線上遊戲可以廢寢忘食,妹妹對最新的日韓小物如數家珍。父母退一萬步的安慰自己,起碼孩子沒有變壞,也還聽話維持穩定的教會生活。一直到學校跟教會老師無可奈何的告訴家長,孩子已經嚴重拖累團體,父母才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教養真的出了問題。

難道父母不斷的讚美肯定孩子錯了嗎?

正確鼓勵可以激發勇氣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朝對社會有貢獻的方向發展。每個人都需要勇氣來承擔生命的責任,並發揮潛能,處理面對的困難。而父母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人,正確的鼓勵可以激發勇氣,讚揚孩子的努力與意見,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

然而,鼓勵與我們慣用的讚美不同,鼓勵著重努力的過程,讚美則是表揚事情的結果;鼓勵並不對個人作價值的評估,讚美則帶有評價與判斷;鼓勵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讚美則會讓孩子以為自我價值是由如何符合別人的需求與價值而決定。

告訴完成作業的孩子「你好棒」、「你很優秀」是讚美,「你很用心有創意」、「你寫字很有耐心,作業很工整…」才是鼓勵。鼓勵的真義,在於增進孩子對自己的信心,讓他瞭解自己在哪件事情上的態度上是被肯定的,而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此鼓勵是表示接納、強調他的努力和進步、欣賞孩子的貢獻,也是一個人評估自己的表現和灌輸信心與自信的一種評語。

具體回饋孩子付出的努力

大信的父母錯用了讚美,以為告訴孩子你很棒、做得好就是鼓勵,哪知卻讓孩子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工作,等著大人指示前進或後退,不思考也不主動,因為沒人看過程,重要的是結果大人滿不滿意。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從知道自己的能力與缺失,也變得事事沒有信心,甚至對生活失去孩子該有的興趣與熱忱。當大信的爸媽學習讓孩子為自己的事負起責任,並具體的鼓勵他們任何的努力與嘗試,而不再用心中的標準給予泛濫的讚美與冗長的說教後,大信和小美開始知道要為自己的課業和生命負責。

雖然付出努力是辛苦的,兄妹倆卻開始感受到生命的真實,並感受到付出努力的充實感和進步,這時自然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有價值的,自信與自我價值感也才建立了起來。

「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希伯來書十二章6節)並且「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一二七篇3節),做父母的要按著主的心意教養我們的孩子,而不是依自己的經歷或想彌補自己的遺憾。

大多數的父母都愛孩子,也希望孩子能長成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麼就要學習正確的鼓勵,才能激發孩子的勇氣,活出上帝所創造美好的特質與潛能。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讚美怎麼不管用?─建立自信從正確鼓勵開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白崇亮 史雷頓:爸爸好,家庭一定好
教改制度再改革 台灣才有新未來
《劉三專欄》課業優異背後的致命危機
恐嚇是最不好的教育 只會讓孩子學會說謊
做到這七點 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