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冠宇

才正要把洗好的衣服晾乾,巧鈴就聽到客廳又傳來兒子哭喊著:「媽媽!姐姐又搶我玩具啦!」女兒立刻辯解:「我哪有搶!是你自己放在旁邊不玩我才拿的!」類似的情形,已經是今天第三次,這讓做了整天家事、身心俱疲的巧鈴終於爆發,不禁破口大罵:「你們有完沒完!一定要整天吵不停,相親相愛不行嗎?姐姐妳為什麼不讓一下弟弟?弟弟你去玩別的東西嘛……」可想而知,姐弟倆逃不過一陣怒罵,而巧鈴則是更加瀕臨崩潰狀態了。

很多爸媽生兩個(含)以上的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在成長過程有伴,日後也可以一起面對問題、商量事情。但事實上有很多手足的感情不如父母期望的那麼和睦,小時候每天搶東西、吵架不說,長大了也不一定會互相扶持,甚至關係冷淡、形同陌路;而影響他們一生關係的重要關鍵,主要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和對待方式。

孩子衝突是必然 爸媽態度影響手足關係發展

孩子在幼兒時仍處於認知觀念逐漸成形的階段,尤其是同儕相處及溝通方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手足間有衝突是必經的過程;而父母怎麼處理、教導,將決定他們是否能藉由衝突而使手足關係親密或是惡化。畢竟很多衝突是出於孩子希望自己能得到爸媽更多關愛,而產生和兄弟姐妹競爭的心態,講白了就是「爭寵」啦!

對於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爸媽很容易用既定的傳統觀念看待,其實這些方法或許只能「暫時」讓孩子停止吵鬧,卻可能為日後更大的紛爭或疏遠的手足關係種下惡因,造成超乎想像的影響。

◎「不」強調長幼觀念

不難發現,很多家庭的雙胞胎,雖然生日、血型一樣,個性卻是南轅北轍、截然不同,第一是孩子的競爭心態造成,第二則是父母給的觀念,因為就算是雙胞胎,父母也會認為有長幼之分,不斷強調「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所以一旦孩子發生衝突就立刻介入,直接認為是大的沒有讓小的,不由分說就先罵大的了。

這種情形當然不限於雙胞胎,也很容易發生在有年齡相近手足的家庭。雖然讓孩子建立長幼有序的觀念很重要,但是如果爸媽希望孩子的關係是和睦的,就要在衝突發生時放下長幼觀念,先冷靜釐清衝突的前因後果,以道理做為評斷對錯的準則,若事出於小的無理、蠻橫,那麼若只罵大的,就會讓他心中有滿滿的忿恨,也會讓小的更加得寸進尺。

◎「不」講公平

「公平」看似很重要,而孩子常抱怨大人偏心,也是一種對於公平的渴求,不過凡事都要達到真正的公平並不容易。比方說,兩個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玩具,總不能把玩具切開,一人一半吧?兩個孩子同時想要媽媽陪,媽媽不可能施展分身術,一人分一個。

所以,與其把公平視為主要的原則,不如引導孩子們重視分享或交換,讓他們試著用自己的物品去和對方交換想要的東西,或是兩人共同使用,除了能減少衝突,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團體意識。如果都想要媽媽陪,不如就大家一起來玩個遊戲,或是講個故事吧。

◎「不」連坐懲罰

有時爸媽看到孩子們在吵架、爭執,乾脆先把兩人都罵一頓,表示「不管誰對誰錯,有衝突就要受罰」,用意在減少日後的衝突。但對於其中一方可能是被侵犯的孩子,會覺得相當委屈,自己是受害者,而爸媽竟然還沒了解狀況就劈頭痛罵,這會是親子關係逐漸疏遠的危險因子之一。

還是要建議爸媽弄清楚孩子爭執的始末,對錯的那方施罰,別認為孩子年幼無知,就不在乎被冤枉,很多青少年時期出現的負面人格及情緒,就是從小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親子溝通的細節不容忽視。

◎「要」傾聽

身為「仲裁者」的角色,爸媽常會以強迫的方式孩子接受仲裁結果,展現身為長輩的「威權」。其實重要的是傾聽他們真正的聲音,而且儘量從平常就多找時間和他們個別聊聊心裡真正的想法,若聽到孩子有「為什麼我要照顧弟妹」、「我不想什麼都聽哥哥的」之類的心聲,也先別苛責,細心溝通,以理說之,才能讓他們感到被尊重,打從心裡對爸媽的話認同及信任,也會為融洽的手足關係與家庭氛圍打下基礎。

「在孩子之間做比較」是教養大忌

孩子都希望自己在爸媽心中是受到重視的,因此對兄弟姐妹多少會存有競爭的敵意,這是很正常的。而爸媽也確實要關心每個孩子的感受,不能自己覺得大的應該更懂事一點,就給小的比較多,明顯給予更多關愛。此外,也要避免在孩子之間比較,這樣很容易擴大他們的敵意與競爭心態,力求表現只為了得到爸媽的讚美,卻不會有互助、分享的行為出現。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特質與優點,爸媽不應挑出他們的缺點去和手足比較,如此不見得可以激勵他們改進,反而滋長負面情緒;應該放大他們的長處,讓他們在擅長的領域精進,那才會是他們將來引以為傲的專長。

延伸閱讀:
爸媽改變教養態度,避免兄弟姊妹吵架的5方法
【專訪】鏡頭的角落John Tao:爸媽「完全合作制」 教養不吵架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解決手足的紛爭,爸媽不可忽略「3不1要」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