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目前就讀大葉大學碩士的黃靖茹並不是天生視障,是由於意外造成青光眼弱視,後來成為視障人士。黃靜茹在失去視力之後開始拿手杖過日子,在過了八九年這樣的日子之後,她的日子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她在今年六月向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導盲犬,很幸運的在一個月後就獲得通知,將有機會獲得贈與一隻導盲犬,七月份的時候她成為今年唯一受贈者,並搭機到韓國領取導盲犬,一起與導盲犬接受訓練。黃靖茹在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採訪時表示,有了導盲犬之後,自己不但行走更自然,在心理上也覺得有一個家人一起生活,相互依靠的感覺。

台灣導盲犬協會的指導員鐘皓羽在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採訪時表示,「這是該協會第二次獲得韓國贈與導盲犬,由於台灣三年前捐贈母種犬給韓國進行交配,成功生下七隻導盲犬幼犬,因此韓國今年在幼犬完成培訓後回贈一隻給台灣。」導盲犬的培訓作業相當複雜,除需挑選優良基因的犬種,自幼犬期就必須以完整醫療與飼養照護,在培訓過程也需要專業的人力與經費挹注。然而能順利結訓的導盲犬數量相當有限,也因此全球導盲犬的需求數與視障人士的比例往往供不應求,每個地區的需求人數與供給數量也大不相同。

目前台灣導盲犬協會已加入亞洲育犬聯盟,跟亞洲各國交換種犬資訊,甚至參與培訓相關課程,也媒合導盲犬的捐贈。鐘皓羽表示,「根據國際標準,每一百位視障人士應該要有一隻導盲犬,比例為100:1,目前台灣的視障人士人數六萬人,按比例應該要有六百隻導盲犬,但是目前台灣只有四十隻,遠低於國際標準。」

分析這當中的原因,經費不足是主要因素。根據統計,培育一隻導盲犬需要學校、人員以及訓練期間的相關支出,從導盲犬出生到兩歲半完成訓練,需要花費約八十多萬元。在幼犬滿兩個月大之後,需要轉到幼犬寄養家庭、參與引導訓練師(所謂的儲備訓練師)的訓練,最後在選好狗主人之後會再進行使用者的共同訓練,除了經費問題之外,目前台灣還缺乏寄養家庭。

雖然全世界都可以跟導盲犬學校申請導盲犬,但畢竟數量有限,要經過層層審核才有機會獲得,黃靖茹算是非常幸運的幸運兒。除了種犬數量比例有限之外,最重要的是申請者的定向能力以及心理地圖如果不符標準,就無法獲贈導盲犬。對於許多視障者不符合申請標準,黃靖茹表示,台灣有很多視障朋友不夠獨立,許多視障朋友從小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成長,因此自主能力不足,常需要依賴家人或是朋友協助日常生活,更遑論進入職場謀求一份工作,因此造成不符合獲贈導盲犬的基本資格。

台灣對於視障朋友以及導盲犬的認識不深,日前還發生禁止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的事件,台灣導盲犬協會建議社會大眾能透過各式媒介,加深對於導盲犬以及視障者的認識,並且在做社會化訓練的時候,或是在路上看到人與犬的時候,能夠做到三不一問 : 不干擾、不拒絕、不餵食、主動詢問。黃靖茹也表示,她希望這個社會能多了解視障朋友,也鼓勵視障朋友要努力走出去,才能與社會多一些交流。至於自己的期許,則是對於接下來的生活感到相當期待,因為多了一雙天使之眼,讓她彷彿感覺到不同以往的自由和舒適。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