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00期 作者/林貞岑 圖片/陳弘岱

30多歲、活潑開朗的電腦工程師Allan出現耳鳴已經8個月,他到處尋醫找不著原因,吃藥、打針效果不大,有時反而耳鳴得更大聲。他試過放鬆去旅行,果真耳鳴狀況好轉許多,但回來工作後又故態復萌。揮之不去的耳鳴讓他頻頻發脾氣、睡不好、焦慮,工作生活全被打亂,醫生告訴他耳鳴不會好,他想到這輩子都要受耳鳴困擾,難過到無心上班。

連醫生也怕耳鳴。「醫生看到耳鳴病人就想趕快脫身,」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坦承,現在台灣普遍看病不到3分鐘,多數醫生不願把心力花在效果有限的耳鳴,有時乾脆告訴病人「耳鳴不會好」,造成病人恐懼,或開鎮靜劑、安眠藥暫時壓制症狀,長久下來造成耳鳴病人藥物依賴成癮的惡性循環。

受耳鳴困擾的人不少,根據英國官方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耳鳴困擾。如同耳鳴(tinnitus)拉丁文原意鈴響,想像耳邊突然出現不停歇的鈴響聲,音量時大時小令人困擾,且迄今尚無有效方法解決,多年來被視為無解難題。

缺乏對耳鳴的正確認知是主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耳鳴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生理現象,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可能是藥物副作用,或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結果。

害怕耳鳴?大腦惹的禍

新近研究發現耳鳴與大腦聽覺皮質的異常活躍有關,從前端負責收集聲波的內耳毛細胞到末端大腦皮質出問題都可能造成耳鳴,且65歲後碰上耳鳴機率高達三成,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就曾貼切形容,「耳鳴是一種過度活躍的知覺,」雖然病因難找、不易根治,但耳鳴帶來的不愉快經驗卻有機會獲得改善。

如同疼痛,耳鳴的嚴重程度會受到主觀感知影響。美國《預防》雜誌指出,因為耳鳴牽連到掌管情緒控制的大腦邊緣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的耳鳴不會造成干擾,有些人卻覺得不勝其擾,如果你覺得耳鳴是很可怕的,大腦就會發出「注意」的訊號,讓你覺得備受干擾,更受不了耳鳴。

抱持正面想法,能幫助大腦扭轉耳鳴的負面印象,不再感覺那麼擾人刺耳。

台北馬偕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舉例,即使耳鳴不會消失,「你可以選擇忽略它,」他比喻說,就好像羚羊在草原低頭吃草,忽然聽到腳步聲傳來,就看你要把牠當作是獅子自己嚇自己,還是斑馬安然處之,要忽略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學習適應。

「諮詢(心理治療)效果跟聲音治療的效果一樣好,」看診20多年、累積4000例的耳鳴專家、台中光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20多年前率先將英國淡化耳鳴的聲音療法及諮詢法(又稱減敏療法)引進台灣,結果發現兩者個別使用對耳鳴都能達到八成以上療效,因此20年來他堅持耳鳴特診:一個上午只看兩、三個病人,詳細諮詢、花時間和病人深談,抽絲剝繭找出耳鳴原因,在國際上頗富聲名,不僅經常受邀演講,也吸引丹麥的夫婦不遠千里來求醫。

聽,耳鳴在說話

最近,賴仁淙看待耳鳴又有新進展,「耳鳴是身心靈的全人治療,」淌流詩人血液的他以「耳鳴的文藝復興」形容,認為耳鳴已從過度注重精神層面時期回歸到最原始的全人治療概念。

「不要認為不會好,就只用心理療法掩蓋真實的原因,」他語重心長說。

身為耳鳴醫學會理事長,他覺得把耳鳴用急、慢性或神經性耳鳴分類,認為有些無法治癒其實是「大錯誤」。

「事出必有因,耳鳴是來幫患者求救的,」他發現患者反反覆覆出現耳鳴是有原因的,通常是身體某部分出了狀況,比如梅尼爾氏症(一種內耳疾病)發作前,耳鳴會特別大聲;或是鼻部發炎也會加重耳鳴狀況,因此當患者抱怨耳鳴加重時,賴仁淙都會加問一句:「最近一年內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慢慢循線追查,找出背後原因。

原因往往出乎意外簡單,就是常見的胃食道逆流、鼻竇炎或更年期,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就能好轉…

【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00期

延伸閱讀:
專注耳鳴20年,連丹麥都有粉絲
按摩頭部5大招 助你耳聰目明
意想不到!傷害聽力的生活習慣
保護你的聽力,請少用耳機!
耳朵不用清,真的假的?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