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黎松子 圖片來源:Broadmark

日前看了一個網路段子,講的是美國、日本、中國三國青春片的不同,頗有道理,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年,大陸青春片盛行,《小時代》,《萬物生長》等電影搶佔大螢幕市場,《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影視劇搶佔小螢幕市場,青春正火,疼痛依舊。

段子說美國的青春片主角參加各種社團、比賽,然後順便談個戀愛、最後實現了個人價值又抱得美人歸,片尾主角說“我們的青春如此精彩”,所以美國的青春片是一段青春期奮鬥史;日本的青春片充斥著校園熱暴力、冷暴力,主角一開始被欺淩,然後在朋友、家人和夢中情人的鼓勵下奮起,突然從小孩變成大人,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大家和夢中情人的認可,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值得奮鬥”,所以日本的青春片是一段青春期蛻變史;中國的青春片充滿著各種戀愛、各種花式作死,各種劈腿、各種約炮、各種墮胎,因為廣電總局不允許影視作品中的早戀成功,所以大多早戀都無疾而終,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最終輸給了現實”。

看完這個段子我不禁莞爾一笑,想想還是真是這個道理,在性的觀念來講,最開放的是美國,最變態的是日本,最保守最欲遮還羞的是中國,但三國青春片拍出來最正能量的是美國,最負能量的是中國。我們天天嚷嚷著正能量,但影視片中透露出來的確是令人窒息的青春疼痛現實,也就是我們的青春終將輸給現實。

在我們的青春片中,無青春不墮胎,《同桌的你》有,《匆匆那年》有 ,無青春不墮落,比如《小時代》,比如《萬物生長》,有人誇張的說中國百分之八十的青春電影都有墮胎,百分之百的早戀都不成功,所有人的青春都是疼痛的,這是影視作品給觀眾造成的假像,我想大部分人的青春因為高考的壓力,能回憶起的就是做不完的卷子吧,偶爾有點春心萌動,也僅限於溫暖的曖昧暗戀之中,哪有那麼多人墮胎?

日本的青春片如《交響情人夢》、《一公升的眼淚》、《熱血高校》等等都勵志感人,正能量滿滿;美國的青春片比如《歡樂合唱團》、《歌舞青春》等也都健康積極向上,讓人覺得美國大學生的生活是那樣的多姿多彩,而我們的大學生活就是宅男遊戲、宅女淘寶;《歡樂合唱團》裡面,有一群熱情洋溢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是同學眼中的怪胎,同性戀、雙性戀、黑人、亞裔、啦啦隊長、橄欖球四分衛等等個性迥異的學生,在歌聲的陪伴下演繹大學生活的煩惱、困惑,其中一位啦啦隊隊長Quinn(迪安娜·阿格隆飾),來自宗教傳統嚴格的天主教家庭、禁欲會主席,劇中她受一位橄欖球隊員Puck引誘而意外懷孕,由啦啦隊長的風光無限跌入未婚先孕的飽受唾棄,她被迫離開啦啦隊,還被自己的父親掃地出門。然而經過人生的低谷淬煉以後,她重拾自我,把孩子送去領養,自己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努力學習,並最終被耶魯大學錄取,這在我們國家的青春片中是無法想像的,一個未婚先孕的高中生大家想當然的認為她的命運前途將會暗淡無光,再不可能被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錄取,然而在美國這個包容性強的大熔爐裡面,一個早孕媽媽也是有可能被名校錄取的 ,這背後滿滿的正能量是我們青春片所沒有的。當然美國青春片也不是一味粉飾現實,比如劇中橄欖球四分衛隊長的扮演者Cory Monteith在現實生活中就死於吸毒過量,但至少,在他們的青春片中,還是引導人們積極健康向上的。

是我們的青春真的太疼痛,還是我們的現實真的太殘酷。有人吐槽電視劇《奮鬥》中的陸濤突然有了個富爸爸,有了2000萬,有了別墅,有了奧迪,卻他媽矯情的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們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太殘酷,沒有富爸爸,不是富二代,有什麼資格矯情,所以我們的青春太沉重,還沒畢業就已經意識到殘酷,所以大學生活無疑是最後的狂歡,一段青春墮落的疼痛史,因為我們知道,將來迎接我們的是終將殘酷的現實!

Photo Credit: Broadmark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