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羅怡婷/編譯】 Photo Credit: Juliacdrd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科學之所以客觀,在於只要遵循相同實驗過程,即使是其他研究者應當也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然而近幾年來,美國學界對於心理領域的研究可信度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最近更有一組由各國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針對心理領域頂尖期刊的100項實驗加以驗證,竟發現只有36%的實驗結果可被複製,結果令人相當失望。

只有36%實驗結果可被複製
一般來說,透過反覆的實驗可將無數眾多的研究去蕪存菁,留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成果,被剔除的研究可能是由於當初研究者的疏忽、不察或者誤判所造成,而最糟糕的恐怕莫過於造假。無論如何,這不僅有損學術研究,更有可能造成政府或企業對於重大公共政策的形成或投資,如氣候變遷或醫療用藥等,造成負面影響。

這次大規模調查由美國的心理學學者發起,並有多達270位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協助進行實驗。他們針對頂尖心理學期刊於2008年間出版的實驗加以驗證,以相同手法重複進行實驗,主要分為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兩大類。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感知、注意力及記憶等。社會心理學則重視社會與人的關聯性,主要探討有關自我評價、認同、偏見與互動等議題。

調查中發現,有高達75%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以及50%的認知心理學實驗無法被複製,亦即無法透過相同的實驗方法得出原來的實驗結果。即便那些通過驗證的研究中,效果量(effect size)也遠低於原先發表的數據。相關的發現及細節已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

實驗難重現 原因各異
雖然調查結果令人灰心,負責主導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諾賽克(Brian Nosek)認為,這不失為了解並修正問題的契機。「科學的部分核心本由懷疑所構成,我們應當樂於接納有疑義之處。證據不夠充分,就應抱持懷疑。科學家應當以最嚴格的標準自我檢視。」

儘管諾賽克等人的實驗結果能否被複製驗證仍有待證明,但諾賽克指出,初步的發現已足以顯示,過去實驗的可複製性有極大改善空間。

奧克拉荷馬大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德洛其邁爾(Kelvin Droegemeier)指出,過往實驗之所以難以重現可基於許多理由。首先,最新進的實驗需要精密複雜又昂貴的儀器設備,且可能需時數年才能完成,將之重現的難度極高。其次,研究人員為爭取研究經費,與其重複驗證他人的成果,不如嘗試新的研究領域,畢竟發表期刊的成果越豐,爭取經費、教職甚至終身職的機會也越大。綜合以上原因,部分研究者如何設計、執行及解讀自己的研究成果,恐怕也就在有意或無意間受到影響。

其實外界也必須了解,一項實驗若無法透過另外一組研究人員重現,有時是因為第二次的實驗方式稍有不同,或在不同條件下進行。若每次都能得出100%相同的實驗結果,這類研究的學術價值恐怕也不值一哂。但無論如何,就算效果量未能達到原先的研究發現,也不至於推翻原先的研究成果,除非原先的數據有造假可能。

科學家應以嚴格標準自我檢視
一旦發現造假,加州羅倫斯柏克里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頂尖研究員畢賽爾(Mina Bissell)認為,除了追究該研究第一作者的責任以外,該篇論文的資深作者也責無旁貸,因為這些資深作者通常身為有教授或實驗室主持人,應當為研究品質嚴格把關。年輕科學家在高度競爭下,面對教授要求達到登上《自然》或《科學》等頂尖期刊的目標時,有時只好變相造出這些期刊所要求的研究。

畢賽爾提醒,當兩組研究人員透過相同實驗卻得出不一致的結果時,兩組人馬一定要再透過合作,設法找出偏差原因。對此,德洛奇邁爾教授則提醒科學家務必再三謹慎,因為即便只是指出初步結果無法重現原來實驗數據時,都有可能使他人的研究心血毀於一旦。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競爭過激 美研究發現實驗造假問題擴大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