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十幾、二十年前,臺灣有一種聲音,就是裁軍。對得面對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中共的我們而言,這個聲音很怪,但立論很有說服力。這種說法,用個臺灣偏愛的比喻模式來說,就是「營養午餐論」;很長一段時間,每當這個社會認定某項花費公帑的事情是所謂的「浪費」時,就會說:「這麼多錢可以供N個孩子吃X時間的營養午餐啊!」裁軍的背景也是如此;那是認定,當我們開始「精實部隊」後,刪減原本高額的國防預算,錢可以拿來充實各項經濟民生之所需;想當然爾,臺灣的美夢都可以因此成真。

可是,二十年過去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國家財政困難、年金就要破產、健保無以為繼、教育品質低落、人才嚴重外流、經濟一蹶不振、電力嚴重短缺。那麼,顯然我們要問問省掉的軍費去哪裡了?不是嗎?

更有意思的是,裁軍與削減國防支出之所以能說服得了國人,基礎是終止動員戡亂、兩岸恢復往來後的環境現實所致。解嚴後,民主化帶來的不只是臺灣內部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兩岸間從高度敵對與緊張的關係,降溫到保持一定距離卻不以武力相向的程度。那樣的時空環境,讓臺灣多數的人民相信,會打仗的時間過去了,所以著實不必把稅金都放在得跟人家拼命的事情上。而顯然,沒有這個背景,「營養午餐論」就沒人會信了。

這個公民共識決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最明顯地就是展現在國軍的兵源從徵兵制改變成募兵制且國防部至今不願調整此一決策之上。時至今日,時代力量的立委倡議要恢復徵兵制,姑且不論其主要成員都是所謂的「閃兵者」,就論整體社會氛圍,因之於國家認同的混淆與錯論,加上長年對國軍的踐踏,人人從軍衛國的基礎,早已蕩然無存。

當年的民意是裁軍減支,基礎是兩岸往和平方向去發展。然而,這個基礎,在臺灣內部一直無法被穩定實踐。搞事情的,都歸咎於北京的蠻橫。但事實上,「小事大以智」,我們在這個生存關鍵點上的不智,可說是「人人皆醒我獨醉」。北京的立場其實簡單不過,就是兩岸別切割得乾乾淨淨,對他們而言,所謂的臺灣問題,拖著點無妨。拖著點,就是臺灣的生機,人家願意拖,咱們卻有一堆人拼命地往死裡衝!

CCC

(圖片取自:udn.com)

中華民國成了「這個國家」,課綱、國語文拼命去中國化,同步扭曲歷史,用皇民化來洗去自己先人的血淚;然後無所不用其極地醜化對岸,且不僅僅是人家的執政黨與政府,還廣泛地包括其人民。這也就是說,拼命鍛鍊都不一定能打贏了,我們卻可以在不操不練且人家不斷變強、我們一直變弱的現實下,卯起來刺激對方,跟人家叫陣。

今年九三軍人節,蔡總統公開宣示要提高軍費,國防要更自主。這我舉雙手贊成,但同時我也想問,一個不願意被徵兵的社會、一個現任總統與執政黨都曾污衊過國軍並用力踐踏他們的國家,準備好要跟敵人熱衝突、甚至開戰了嗎?別說那繞口且低能的「重層赫阻」吧,因為我們既無重層之境、更無赫阻之力!如果蔡總統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請告訴我們,總統準備了什麼?代價又是多少?這事兒,可不是像缺電那麼好唬哢;一旦開打,收拾,想來不是蔡總統搞得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