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Priscilla 攝影/Kennedy

香港稱太平間、往生室叫做「殮房」。殮房的「殮」字,出處源自墳墓,所以說起殮房,會讓人直接聯想到死亡,還有冰冷的冰櫃。香港瑪麗醫院病理部顧問醫生─陳雙煒醫生這樣道:「其實殮房這名字取得不恰當,彷彿這是一個死亡之地、一個屬於墳墓的地方。」每天在病理大樓上班的他,經常進出位於地下室的殮房,「其實殮房更應該是一個尊重生命、處理死者家屬哀傷的地方。」

尊重遺體 頓悟雖死猶生
陳醫生的專門學科是解剖病理學,每天的工作除包括分析病人的細胞樣本,解剖遺體、協助檢驗死因亦是工作範疇之一。

入行超過廿年,年年月月面對不會說話的細胞,解剖過數百具失去了生命的肉身,陳醫生坦言:「週而復始,感到麻木和厭倦是自然不過的事,工作像失去了意義。」

數年前,陳醫生在殮房中遇上一位「天使」,為他的工作帶來重大啟發。「有一天我在殮房會議室與同事談話,忽然從停屍間傳來很大的聲音:『伯伯,我是醫生,我現在來幫你縫合傷口。』這聲音吸引我走到停屍間,發現一位外科醫生,正在為一位伯伯的遺體縫合傷口。」

原來,這位伯伯生前進行了一個腹部手術,由於稍後還需要再度開刀,所以當時沒有完全縫合傷口,但伯伯卻在住院期間過世了。該位醫生答應過伯伯家人,稍後必會到殮房為伯伯縫合傷口,當日他正是去履行這個承諾。

「伯伯,縫合好了!」外科醫生最後這樣說,陳醫生看在眼裏深有頓悟。「我曾經解剖過數百具遺體,從不覺得自己有需要與遺體『溝通』,因為他們已經死了,他們的生命離我很遠。這位外科醫生讓我看到很重要的一點:雖死猶生。」

陳醫生形容,殮房就好像哈利波特的佛地魔般,長年累月在裏面工作,會吸乾你的正能量,對死者的生命和需要也感到疏離。他說,「一句『人都死囉』,會讓你覺得做什麼也沒有意義。例如把遺體處理乾淨,『人都死了』就好像沒有必要。但如果對待每一具遺體都是『雖死猶生』,尊重死者生命,尊重愛他的家屬,那麼把遺體處理妥當,對家屬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生死教育第一步
讀書時期已決志信主的陳醫生,覺得殮房與基督信仰其實很相近。

「死亡是基督教的核心:罪的工價乃是死、我們要向罪死、耶穌為罪人死,甚至耶穌降生來世上所走的路也是通往死亡之路。但聖經從來沒有停留在死亡的層面,『罪的工價乃是死』下一句經文是『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又說:『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聖經總是在死亡之後,帶出生命的信息。」

同樣地,殮房如果只讓人看到「殮」字,很多生命的信息會被忽略掉。陳醫生認為,殮房中的生命關懷,才是最核心的價值。

「羅馬書五章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提醒我們不要只看到死亡,更要看到背後有上帝的愛,有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愛,甚至死者生前的愛,為工作賦予厚度。」

陳醫生曾經為一具少女遺體解剖,原本健康的少女因急病入院,短時間內卻因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雖然症狀很明顯,不過很多死亡的細節卻不清楚,家屬幾經掙扎最後決定解剖,並對陳醫生說:「醫生,女兒帶著許多不明白離開,我們現在把她交給你,請你盡力找出答案。」他們把女兒的「生命」託付他手中。

結果那次解剖找到了答案,「換成以前的我,一定很開心能解開臨床無法解答的疑團,但這次我很欣慰,因為我的視覺轉移了,我看到遺體背後的生命。」

將殮房生命元素帶給大眾
很多人聞「死」色變,在至親的人面前笑談身後事,更非人人做到。每天與生和死打交道的陳醫生,卻豁達面對死亡話題。「我和太太有談過將來喪禮想怎樣辦、邀請哪些人來,甚至連唱什麼詩歌也選定了!」他笑道。

那麼旁人對於他的工作有沒有感到恐懼或忌諱呢?「那也沒有,有些人甚至覺得我的職業很神秘、很讓人好奇呢!不過這並不代表時代進步、人們的目光開放,這只不過是因為我的職業叫『醫生』。據說,有些殮房的同事確實會面對旁人的忌諱目光,例如親友辦喜事不會邀請他們。」他慨嘆地說,「社會始終對殮房仍帶上標籤,覺得這是一個『死亡』的地方,而不是『惜別』的地方。」

數年前,陳醫生開始參與管理殮房,漸漸有了一個想法,就是把殮房中的生命元素帶給大眾。「瑪麗醫院現正進行重建,屆時殮房亦將遷往新落成的病理大樓。新的設計藍圖引入了大自然元素,帶給死者家屬哀傷處理的空間;我甚至希望能把『殮房』的名字改為『惜別坊』,把『死亡』印象抹掉,成為一個關懷與安慰的地方。」

最近,殮房參與了港大醫學院人文醫學的培訓,進行生死教育工作,殮房成為每位醫科生必到之地,讓這些未來醫生透過實地體會,感受病者與家屬的需要。

談死,是生死教育的第一步。當有天,人們能把「死亡」視為一個閒聊的話題,或許就不會再戴著有色眼鏡看殮房。但今天,生死教育仍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香港影音使團提供)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殮房傳達生命暖意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他懂! 抗憂溫暖醫師第一名
跟臨終病患學生死課 張嘉芳:生命有賞味期
再見了!那個以為「人生就應該……」的女孩 ——「ASHA社會企業」陳怡家
那年復活節,在日本311海嘯過後——林婷
昔黑道老大 如今耶穌寶血刷清記錄 完全退隱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