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玟成

曾任蘋果、微軟、Google等國際企業高階主管,後來創辦創新工場的李開復先生,過去五年在中國投資新創事業,和上千位的創業家互動合作,擁有許多深刻的實戰經驗。返台之後他心繫台灣未來發展,並且觀察到台灣發展社會企業的趨勢,在一次聚會上給予台灣社會企業家忠告和建議。

創業家最需要的:發展產品的技巧

李開復先生提到過去五年的創投經驗,發現創業家需要以下幫助,包括

●找到產品市場定位(Product Market Fit)
●找到合適的團隊成員
●人脈
●運用社群工具擴大市場規模
●過程中他發現大部份的創業家最需要的是如何找到產品市場定位。因為創業家如果不瞭解自己的產品是否能夠被市場接受,很快就會被殘酷的市場挑戰和淘汰。

「成功的新創事業家運用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的方法論,有效地找到產品市場定位。」李開復先生舉出臉書創辦的過程,一開始只是要讓哈佛大一新生互相認識彼此,但是後來開始嘗試推出不同的功能,經由A/B Test的方式(把不同功能給使用者分眾測試,了解使用者對於不同功能的喜好程度),逐步發展出自己的產品功能,同時也擴大市場規模,最後才得以成長為目前的大型企業。

如上圖顯示,藍色線條代表新創公司的線性發展。每當公司的產品功能增加,市場規模也會同時增長。但是實際上新創公司發展產品時,會經歷很多產品測試失敗的過程,就如同圖中的紅色線條。這些失敗的經驗能夠讓公司找到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功能,幫助公司擴大市場規模。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社會企業家必學的創業工具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是創業家理性分析的工具,幫助他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驗證商業模式以及找到市場產品定位。社會企業比起一般企業擁有更少的資源,所以更需要懂得善用精實創業的方法論。

李開復先生以在場的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先生為例,他當初先以自己家中奶奶接送不便的問題開始醫療接送的服務,後來因為旅遊市場和國外旅客的需求,又展開旅遊接送的服務,最後甚至成為營收的主要來源。雖然許佐夫先生笑稱自己是被市場逼著往前走,跟他原先預期有所出入。但是李開復先生認為這個就是精實創業在驗證產品功能性和市場的過程,只是一般創業家不一定會用理性的實驗方式來進行決策。

以立國際服務陳聖凱先生提起自己發展的故事,認為每次都是走到一個瓶頸才又發現到另一塊市場,例如原本只做學生的海外志工旅行,後來因為人數太少又開發到上班族的市場。所以他提問這樣的情況也算是符合精實創業嗎?李開復先生回覆如果依照這樣的模式發展,只是求生存,不一定真的能夠找到市場產品定位,最終只是在公司存款中起伏,對市場規模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社會企業家需要培養的特質

李開復先生依照在創新工場以及與矽谷創投討論的經驗中,分享創投如何看待中國和矽谷創業家的成功特質。中國和矽谷創業家都要俱有熱情和聰明的學習和適應能力。然而相較矽谷看重創新能力和團隊成員,創投在評估中國創業家時,更著重在執行力、專注力和領導者風格。

如果把這樣的模式套用在台灣社會企業家身上,以中國的成功特質作為比較。社會企業家擁有無比倫比的熱情是毋庸置疑,也有一定的聰明和領導能力。不過是否擁有執行力和專注力,這部分就值得探討。社會企業家大部份沒有商學背景和豐富的商界經驗,所以可能欠缺把商業模式具體執行運作的能力;另外社會企業家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往往因為問題太大而發展不同的解決方案,造成什麼事情都想做卻無法專注深入的現況。

「因為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使命,社會企業家擁有比一般唯利是圖的創業家擁有更多感性。但是市場競爭不能只依賴感性的熱情,更需要理性的分析。」李開復先生談到社會企業家的熱情和態度時,表現出敬佩和欣賞。但是因為過去在市場上的血淋淋經驗,他也給了台灣社會企業家最貼近現實的回應。

強烈的社會使命,有時候反而造成社會企業發展的阻礙。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可能會隨著事業發展而改變調整,如果和當初成立時的理念有所抵觸或相異時,社會企業家是否能夠保持開放的心態呢?李開復先生建議社會企業家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滿足市場顧客的需求,否則堅守立場的結果容易造成企業無法延續下去。

社會企業家必須了解自己的不足並不斷主動學習,才能因應市場的變化和競爭。李開復先生觀察台灣社會企業家對於產品開發、管理團隊、客戶經營等經驗不足,需要不斷主動學習增加自己的技能。光是只有熱情和理想是無法長久支撐下去。

社會企業發展的想像和樣貌

「我對於社會企業是新手,但是我很好奇社會企業將來會如何發展?」李開復先生認為社會企業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他認為目前的社會企業都太過強調社會性,而無法有市場規模,於是畫出下面的藍圖來勾勒他對於社會企業的想像和樣貌。

左端的灰色橢圓代表一般NPO,部分具有自足性而部分沒有,依照所分配的資源決定市場規模,較難有線性成長的規模化發展。右端紅色線條代表一般的商業公司,具有自足性並且能夠有非線性的規模成長。中間的藍色線條代表的是社會企業,因為大多是中小型企業,所以呈現線性擴展。

社會企業在NPO和一般商業公司之間尋找機會,嘗試找更好的商業模式(往右走),或是拓寬市場(往上走)。最終有可能變成像一般商業公司的規模,成為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的公司(如Patagonia)。

假如社會企業的規模可以和一般商業公司一樣,就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造福更多人。李開復先生希望社會企業家都能夠懷有雄心壯志,不用覺得賺大錢不好而原地踏步,能夠規模化事業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李開復先生認為雖然社會企業在市場競爭上比起一般企業較有劣勢,但是仍可以運用本身的優勢來翻轉情勢,包括:
●社會企業要塑造讓消費者買東西的時候可以做好事,所以要增加更多無法從事社會企業但是願意認同購買產品的消費者。
●運用網路社群和名人效應替社會企業增加公信度和曝光度。
●善用志工資源幫助社會企業發展。

本圖/文由「社企流」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李開復—從策略、工具到人格特質,給台灣社會企業家的四大忠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創業要成功不難! 專家學者怎麼說?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中)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上)
無形殺手 大旱來了
《劉三專欄》炫耀從來不是好事─阿帕契事件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