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苡絃
Courage 勇氣
-去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或是危險的事
-一種心境或良知的強度,讓你可以去冒險、願意堅持、經得起危險或恐懼的考驗。

你覺得勇敢是不是與生俱來的呢?

至少我的不是。

我發現,原來勇氣這個東西,是要跨出去才會拿的到的東西,然後再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之後,變得越來越勇敢。

如果只是待在原地,只有懷疑和恐懼相伴。

我是一個很容易害怕的人,擔心很多。旅行這件事情,要擔心的可多了,錢、時間、語言能力、一個人在外地的生存能力、對未知的恐懼、人生規劃的中斷、他人的眼光。要克服每一個細項,都需要勇氣,只要一個克服不了,就去不成。

但是,我發現願意去旅行的人,都只先做了一件事,就是買機票!不管怎麼樣,只要時間和金錢先到位了,就先買機票了。至於其他要擔心的事,總是可以隨著旅行時間的靠近一一處理完畢。

要跟老闆請假的、要跟老媽交代的、要查地圖找資料的,都是在訂機票之後才開始做的。更好玩的事,等到旅行時間快到了,才發現預算不夠了,發現還是有沙發衝浪可以免費住宿,如果旅行中真的發生什麼事,原來

我曾經在網路上上過哈佛大學正向心理學的課程,裡面提到跨出舒適圈這件事。不願意踏出舒適圈,通常都是認為舒適圈外是危險圈,待在舒適圈裡什麼都不用改變是最安全的,但其實舒適圈的外面,不一定是危險圈,其實更有可能是學習圈 (learning zone) 呢!那位教授畫了一個有三層的同心圓,告訴我們舒適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舒適圈跟危險圈 (或稱恐慌圈Panic zone) 的中間,原來還有一層叫做伸展。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讓自己稍微從自己習慣的舒適圈遠離一點,試試不那麼不舒服的伸展圈,其實在每一次的練習當中,我們都會獲得更多嘗試的勇氣,而且我們的舒適圈也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而擴大,生命版圖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美麗。

如果一下子就把自己從舒適圈丟到恐慌圈,那是震撼教育,任何人都會覺得很不舒服的,一個從來不習慣自己出門的人,一下子把他丟到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或南非大草原兩個月,他可能還是能活 (我是很相信人的韌性的) ,但是他會非常害怕,可能就再也不敢旅行了。但是如果他願意從較近旅遊強度較低的亞洲國家 (如 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 先開始親近,每次規劃三到四天的小旅行,在學習圈裡練習勇氣與新的學習心態和看世界的新眼光,等到他回到自己的生活,他也會願意去做很多新的不同的嘗試。

蔡康永說不談戀愛不會死,可是談戀愛的話,會活過來喔,旅行也是,不旅行雖然不會死,可是會活過來喔!

勇氣,是踏出去才有的;精采也是。訂張機票吧!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旅行的26個副作用─Being
旅行的26個副作用─Appreciation
大陸城市發展的象徵:綜合體
各國情人節如何度過?
勾勒幾筆重慶城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