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創誌 文/ 龍研吟論

學理上,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症候群;生活上,不單症狀,牽涉的關係人也是一群,家人、醫生、照護人員,都得圍繞失智者團團轉。

用「團團轉」來形容,有接觸過的朋友應該不陌生,關於這點,元智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該校機械工程學系教授的徐業良老師有深刻的產品開發經驗。

為了改一個耐得住失智者使用的電線接頭,反覆修改達兩年之久!

2013 年,該中心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合作,協助為台南佳里的榮民之家「失智照顧教研專區」開發感測地墊「天才巧拼 WhizCarpet」,將感測器嵌入樣貌等同市售的藍色巧拼地墊裡,舖設在失智者的住房,自然記錄遊走行為,再以物聯網技術將資料傳回照護中心解讀,例如根據從下床走去廁所這段路徑記錄,輕度為來回踱步再出發、中度為轉圈後出發、重度為毫無規則的走動或原地踱步,可觀測失智者精神與行為症狀變化。這種作法不需要攝影機,一來尊重失智者,當事人不會有被監視感,二來降低照護人力負擔,不必長時間盯著幾十個螢幕。

裝設初期效果不錯,一陣子後發現資料傳輸不穩,原來是失智個案看到有電線在巧拼底下,好奇而去拉扯,或者有時在房裡尿尿弄濕巧拼,再不然就是巧拼在失智個案尿尿後被照服員拿去水洗,都會造成線路接觸不良。為了兼顧防水、隱密、穩固需求,重新設計接頭,前後竟花了兩年!

徐主任說,別小看接頭這麼不起眼的東西,要面面俱到非常不容易:要防水就容易影響扣合;換了磁性接頭雖然好扣合,但連結力不強;換用公針母針連結力強了,卻容易折斷……,最後找到單針彈簧連接器(pogo pin),再經過畫圖、開模、找廠商、測試、送驗等程序才搞定。顏色方面,也將藍色換成木紋色,方便照服員從視覺直接辨識,不會直接拿去水洗。

與徐主任合作多年、也參與失智專區計畫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回溯,當時佳里榮家周圍都是甘蔗田,為了讓專區內的設備穩定連網,特地請中華電信來拉光纖網路。現在網路技術發展更加成熟,運用物聯網科技來協助失智照護,還有更多可能。

VVD1

▲ 為了讓裝有感測器的「天才巧拼」看起來與一般巧拼無異,花費的心力超乎想像(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科技之於失智症的三層思考

同樣運用感測+物聯網技術的「天才床墊 WhizPad」,就是一例。

防止離床跌倒傳統作法是將壓力感測墊塞在床墊下方,長者離床時會發出警示,但體型較小的老人家如果沒有躺在感測區域,便容易造成誤判,或者體重較輕的老人家壓不到墊子容易誤報。WhizPad 換了一種方式:將感測技術直接與記憶床墊結合,亦即整塊床墊都在感測區裡,臥床資料除了在護理站螢幕顯示,也可以傳到照護人員手機 App,並且採用坐起、床緣、離床三階段報知,給照護人員充分預警時間。「根據統計,國內醫院病人跌倒事件,22.4% 是一離床就跌倒,離床才報知已經來不及,所以要採三階段報知。」

搭配 App 還有個好處:有手機就能裝,而且可以關閉離床報知提醒,也就是說利於輪班照護者使用,每個人保持正常上下班,生活作息不受影響,不用分分秒秒都在備戰狀態。

VVD2

▲「天才床墊」模擬老人家一離床就跌倒的感測顯示(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徐主任點出,科技演進非常快,從 1990 年代網際網路甚至人工智慧(如IBM發展「深藍(Deep Blue)」,到這幾年火紅的穿戴裝置、物聯網、機器人。運用到熟齡市場,許多人仍習慣以科技角度來看,少從健康、居住、移動……等「達成目的」來檢視,再去想科技可以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誰需要它、為什麼要留下它。以失智症來說,他分三個層次思考:

  1. 技術面:安全、穩定,如前述的感測地墊接頭。
  2. 使用面:協助照護者用起來順手且願意常用。在失智症關係人裡面,這群人壓力最大,能夠為他們減輕負擔,是科技產品一大切入點,如天才巧拼、天才床墊。
  3. 醫療面:以非藥物方式對病情起到若干協助效果,如懷舊治療。

儘管失智症病情不可逆,然而經由外在刺激,有助刺激失智者大腦中的回憶拼湊,既可減緩退化速度,也能降低照護者負擔,好比利用老照片喚起記憶的「懷舊治療」即為其中一種方法;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研究指出,每週一次,每次 40~50 分鐘,連續 6 週的懷舊主題活動,可改善憂鬱症狀,並維持認知功能。

元智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為榮家設計的懷舊治療,係利用物聯網技術,結合市售智能手環佈置「生命樹」情境走廊,當失智個案經過,系統會透過手環辨識身分,然後自動播出專屬該位失智者的影音,亦即不只家族照片各異,連影片、音樂都完全客製,張伯伯經過播鄧麗君,王媽媽經過播周璇,每個人的記憶各不相同,觸動的連結點也不會一樣,在板橋榮家測試的成果頗獲好評。

有創意還不夠,還須兼顧技術、市場、商業

從地墊、床墊到懷舊治療,綜觀該中心所設計的產品,似乎並未打造時下流行的「封閉式生態圈」,而採「組合式開發」與日常用品搭配。徐主任指出,當大家看到像蘋果從電腦到移動裝置再到支付系統,玩出封閉式生態圈而大大獲利的另一面,往往忽略龐大的布局成本,他舉例,像「生命樹」技術關鍵在智能手環,若不利用市面上既有的成熟產品,還堅持自己開發,成本將非常驚人,大到極可能無法回收,更遑論要提供家屬或者健保系統負擔得起的費用。

他提到自己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念機械系設計組畢業,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 d.school,深受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影響,認同一項產品或服務必須符合技術、市場、商業的鐵三角支持,方能站穩腳步。

VVD3

▲ Design Thinking 所講的是廣義的設計,須為技術、市場、商業交集(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我們是把核心抓在手上,製造方面和別人配合。」他回溯 2003 年成立中心,發展出一些產品,2005 年參加資訊月展覽,好多人看了想買,結果一說是「研究」,對方就失望離開了。科技產品從原型(prototype)到上市非常花時間,2016 年成立新創公司,終於推出可以買得到、實際協助醫療和健康的產品。

談到與醫學界的合作,徐主任認為,對不同的領域有新的理解,比方讀了失智症的科普書,聆聽照顧者講心得,都是技術人原本很少碰觸的事,收獲很大。和他合作多年的陳亮宇醫師說,「這是互相學習的過程,當你跨過你的領域之後才會看到新的世界,知道從不同角度切入,可以多發現一些東西,然後又回頭幫助到自己的領域。」「發現科技照護原來不是這麼生冷,可以融入平實的生活,跟人互動,進而產生價值。」

聽陳醫師說得感性,徐主任隨即開了玩笑,「你知道,世界上有兩種人很難合作:一個是教授,一個是醫生。」有沒有默契、是客套還是互相學習,現場哈哈大笑的聲音,已經說得很清楚。

※ 跨領域創新要克服技術、市場、商業考驗之外,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1/25 龍吟趨勢論壇邀請元智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對談「智慧科技輔助失智症照護與非藥物治療」,分享各自專業,也分享跨領域溝通心得:http://lnk.pics/4F29Z

VVD4

▲ 元智徐業良教授(中)與榮總陳亮宇醫師(右一)有多年的跨領域合作經驗(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將於 2018 年 1 月 25 日舉辦國際論壇,特邀麥可波特創立的 ICHOM 副總裁談「價值醫療」、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副院長談「身心強化」。再聚焦台灣在地經驗,各方陸續展開自主研發回應台灣長者生活所需,分享在組織裡突破限制的眉角,初探市場碰到的挑戰,打造華人高齡社會新解方!
活動名稱:2018 龍吟趨勢論壇:無齡.現在進行式
活動時間:2018 年 1 月 25 日(四)9:00-17:30
活動地點: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誠品生活松菸店 B2 表演廳)
報名網址:更多詳細資訊請見 Accupass 報名網頁

 

授權來源:龍研吟論〈善用科技協助失智症關係人 給失智者尊重、為照護者省力〉
本圖/文由「Vide創誌」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技術、市場、商業鐵三角兼顧 造福更多失智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