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 Photo Credit: StockSnap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民國104年代表字是「換」,105年總統、立委大選反應這個心理,完成了第三次政黨輪替。但是台灣的困局並不會因此改變,要改變台灣的處境,全體人民要有共同努力的方向,而這卻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台灣面臨國際經濟局勢的逆境、中國紅色供應鍊的競爭和挖角、區域整合大趨勢下的邊緣化,而後兩者的困境都和內部對大陸態度的分歧有關。台灣何去何從?

以色列在患難中發展產業
以色列國土只有台灣三分之二,人口800萬僅及台灣三分之一,同樣強敵環伺,但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對她的態度不是併吞,而是根本不承認其生存權。以色列受到阿拉伯世界的封鎖比台灣遭遇的外交孤立更嚴重,在以色列建國前5年(1943),由22個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盟就開始發起抵制,不僅抵制「巴勒斯坦猶太工業」生產的產品,也擴及和以色列貿易的外國公司,甚至株連到雖未與以色列直接貿易卻和上述公司有往來的,都在抵制之列。因此以色列街頭看不到本田、豐田、三菱汽車,反而日本最小的速霸陸,放棄了阿拉伯市場,成為以色列市場主要供應商。

以色列建國比國民政府遷台只早一年,他們的處境比台灣更凶險,因為與阿拉伯國家直接接壤,與埃及首都開羅、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相距在一日車程內,大型軍事衝突多達16次。為了應付軍事威脅,她的人民無論男女都要服兵役,但是服役卻讓他們學會了高科技、承擔責任和交到生死與共最後變成創業伙伴的摯友。

以色列建國初期武器都仰賴國外,1956年起法國成為以色列主要武器供應國,但是1967年法國戴高樂總統因為要拉攏阿拉伯世界,將原本要賣給以色列的戰車、飛機轉賣給利比亞和敘利亞,逼得以色列人決心自己發展武器,最後造出梅卡瓦戰車、鷹式戰機和幼獅戰機。所以以色列的高科技教父優希‧瓦爾帝說:「我們有兩個真正的高科技之父:阿拉伯世界的杯葛、還有查爾斯‧戴高樂,多虧他們的逼迫,我們才能發展產業。」

以色列水源缺乏,所以她發展出舉世無雙的海水淡化裝置和需水極少的滴灌法。因為要應付恐怖分子,服役於國安單位的青年發展出讓線上支付公司paypal決議收購的防詐騙技術。

這些正應驗了以賽亞書卅章20節說:「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

沒有異象願景難以堅持到底
台灣今日的處境並不比民國38年遷台以來更艱難,當時還有軍事威脅(47年的八二三砲戰)、外交孤立(60年退出聯合國、邦交國紛紛斷交),當時台灣的中小企業主單槍匹馬提著手提箱到處尋找生存空間,台灣越挫越奮,並沒有被打倒,反而一再創造經濟奇蹟。

現在台灣企業規模比以前大、國民所得比以前高,但是人們對未來卻憂心忡忡。這種憂心也反應在股市上,很多公司的股價低於每股淨值,淨值是公司實際資產的價值,股價是市場對於這個公司的未來所願意購買的價格,台灣實際的價值已經在國民的心中被低估。什麼原因使台灣變成今日光景?

問題的核心是聖經箴言廿九章18節說的:「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異象英文聖經作vision,原意是看見,現在常被企業界翻做願景。1950年創下雙向橫渡英倫海峽的女泳將芙洛倫斯(Florence Chadwick),1952年挑戰從加州外海的Catalina島游向加州,游了15小時後,海面起了大霧,她又堅持了55分鐘,實在覺得撐不下去只好上了尾隨的保護船休息,半小後霧散了,她發現海岸不過就在半英里外而已。兩個月後她重新挑戰,這次依然遇上濃霧,但有了上次的經驗,她雖然看不見岸,卻在腦海中構築了一副海岸的景象,這使她能夠堅定奮力向前,終於抵達了對岸。

朝向標竿建立清楚國家目標
台灣積極向上的時段,有清楚的國家目標,但是在解嚴後的政黨競爭中,國家認同的根本問題變成劃分陣營的選項,這造成國家力量的耗散,與國家目標的模糊。以色列人比台灣人意見更多、更勇於表達,由於移民比例很高,來自語言文化高度差異的地方,使以色列人比台灣更分歧。但是他們有相同的信仰和目標,對於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歷史有共同深刻的體認,這讓他們可以在作法、方式上爭吵,卻永遠不會質疑最大的國家目標。這就是台灣的核心問題。

平心而論,過去由上而下加諸台灣人民的國家目標,像建築房屋的鷹架,將建築的材料凝聚成支撐的棟梁,鷹架可以拆除但是棟梁不能拆毀。棟梁是順著鷹架建構的,但不必因憎恨鷹架而遷怒棟梁,所需要的是一種昇華。

我們需要建立一種面對大陸的態度,既非敵對也非討好,以建立一個公平而非徇私、自由而非奴役、清廉而非貪腐的國度為目標,朝向上帝設立的標竿,站穩上帝設立的標準,我們將會經歷到出埃及記裡的保護:「在埃及營和以色列營中間有雲柱,一邊黑暗,一邊發光,終夜兩下不得相近。」(出埃及記十四章20節)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從強敵環伺的以色列,看台灣核心問題如何解?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