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硯(中永和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

最近的門診個案中,學生出現的身影似乎變多了。有些是甫進入新學校有些適應不良,有些高年級的同學們則是面臨即將來到的學力測驗而開始焦慮,也有因為期中考成績剛出來而感到擔心的孩子。

診間上演「沉默」劇碼
其中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是對於目前學校、科系的選擇不滿,因為「志願卻不願」出現焦慮、失眠、甚至是各種身體不適,例如不明原因的腹痛、頭痛,影響到上課出勤,因此被父母親帶來看診的同學們。

「今天是因為什麼原因來看診呢?」我問道。
「問他們啊!我怎麼會知道?」之後診間就一片沉默了。

在開始看診之後最常常得到的回應,彷彿是孩子們被告知,接下來你有權力可以保持沉默一樣。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時間點,卻有著相同的默契。

孩子的父母親講了許多他們眼中孩子的狀況,當中有褒有貶,對於孩子的現況不滿意,讀書情況不盡理想等等。有些孩子聽到了之後反唇相譏,但有些孩子就只是靜靜地聽,即便再跟他們確認父母說的是否真是如此,換來的也只是無言的回應。

父母有形無形的期待
身為父母,孩子們能夠順應我們的期待固然可喜,不過在孩子們承接了我們期盼的同時,也承接了無形的壓力。適當的壓力是使人敦促自己進步的動力,若是過多的壓力,就難免會給孩子的心理甚至是生理上造成負擔了。

當我們對孩子開始有了期待或要求之後,就會在意孩子是否能夠達到我們的期望或要求。即便沒有直接給孩子壓力,但我們的行為舉止、情緒反應,孩子們還是會感受到。有些父母親嘴巴上面說的是都沒有給壓力,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會盡量滿足孩子,但是卻時常把孩子們的成績掛在嘴上,與親戚或同事的小孩表現相比。有些人更是把孩子的成績和自己的面子連在一起。時常會聽到像是以下的對話:

「花了那麼多錢讓你去補習,怎麼還考成這樣?錢有多難賺你知不知道?」

「對面家的OOO考試都前幾名欸,你們不是同一屆,怎麼差那麼多?」

「我跟你媽媽都拿過書卷獎的,怎麼你的書可以讀成這樣?」

「你這樣子真的讓我們很沒有面子吶!」

「這個小孩既然有那個實力,不給我去念醫科,反而去讀什麼生命科學系?以後是要賺什麼錢?我過年回去要怎麼交代?」

雖然孩子是血緣的延伸,但孩子們並不是執行父母未完成意志的工具。寄予厚望的同時,為了讓孩子達到目標,過程中父母會給予我們所認為好的、應該的、有用的愛跟保護,同時過濾掉一些我們認為會為孩子帶來干擾的「雜訊」,幫孩子決定和處理一些我們認為他們還不夠成熟去處理的問題。

志願卻不願的焦慮
刻意隱藏、壓抑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的孩子,會依照我們的指示做事情,得到我們的關愛跟讚賞。同時給了我們正向的回饋,認為為孩子做的這些都是對的,認為孩子是接受且認同這樣的價值觀的。

但時間長了,孩子大了。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做的這些,並不是他們所嚮往的事情,本身情緒、意志上產生的反彈,對於長久以來習於孩子順服態度的家長來說,彼此的衝擊都會很巨大!

若在此刻透過許多手段,迫使孩子們回到我們所期望的正軌,對於雙方的關係自然沒有好處,甚至可能造成令人遺憾的後果。有些父母親會用一些軟性的方法,例如經濟手段或是情感上的牽掛,讓孩子不得不依照我們建議的路去走。

這樣即便結果讓我們滿意,但孩子內心還是會產生不滿、焦慮和徬徨。到最後,等到孩子們真正能自立的時候,還是會選擇離開這樣的壓力來源。親子的關係只能愈來愈疏遠,到最後形同陌路。

學習情況降低背後原因
當我們注意到孩子們跟平常我們所習慣的樣子不同了,出現學習狀況變差、情緒變得起伏不定、容易緊張焦慮;出現睡眠障礙導致早上起不來、上課遲到,或者各種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因此有請假翹課等行為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怪罪孩子不認真或是偷懶逃避面對現實。可以觀察孩子們的學習狀況,或是跟學校老師詢問孩子上課的情形,在校的人際關係是否有變化。

另外,可以注意孩子們平常在課餘時候的活動是否有變化。此外,是否還有除了課業之外來的壓力(包含我們給的期望)。若孩子的焦慮程度或是睡眠障礙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或是學業功能,還是可以就診、透過低劑量的藥物治療將作息調整回常態,對於焦慮症狀的緩解也有幫助。

然而,心病還得心藥醫,吃藥是輔助症狀改善,真正要孩子好起來,家人、長輩的關心絕對不可少。畢竟孩子才是真正活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動時代的人,他們才是應該掌握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將來打拼負責任的人。何苦對孩子的未來一切下指導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多給一點支持,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命令指責吧!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孩子厭學、焦慮怎麼辦?再談青少年情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