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pencer


大學學費該不該漲,一直是社會關心的焦點,特別是新的教育部長吳思華上任後力主調漲大學學費更引人側目;主張漲的人所持的理由不外乎大學非義務教育,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大學實際運作的各項支出不斷增加中,為反映成本,不得不調漲。而反對者則強調目前教育部每年對公私立大學輔助甚多,只要得到補助者大約在3000萬至7000萬之間;而另一方面,私立大學每年現金結餘超過5000萬以上者比比皆是,國內十六年來薪資條件不佳,一般家庭負擔頗重,怎可輕易喊漲學費?社會上許多民調也都持反對立場,例如草根文教基金會最近的民調顯示,有九成以上受訪者反對大學在目前調漲學費。

其實要在上述兩論點找到平衡點並不困難,可以嘗試對於所有科系分成利己與利他兩大類,前者比較屬於應用科系,如工、商、法學院等科系,後者則以物理、化學、生物、文學等市場性較冷的科系;對於前者採充分反映市場,可以漲學費,畢竟這是增加學生的附加價值,理當由他們自行負擔。而對後者則全由政府負擔,因為他們是厚植國家基礎科學或相關科系所不能或缺的人才。

當然,這樣的概念要付諸實施仍有一定困難度,因為那一條線如何劃就非常傷腦筋,什麼科系是政府該介入培植的,就可能讓學界吵翻天。不過事在人為,相信教育部那些大爺們一定有辦法解決,特別是在最近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與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座談後所主張的,政府應主導教育投入資源的分配。請這些長官們動動腦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