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學術專書一定艱澀難懂、沒有市場價值?由台灣10所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合在台北國際書展搭起一座「知識之橋」,使用台大人造林提供的木材,搭建高達4公尺的木質書牆,宛如在知識的森林中汲取芬多精。強烈的視覺印象,強調要讓知識走向社會,讓台灣學術與世界對話的決心。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以展場建築宣告,大學校園的圍牆沒有那麼高,也沒有那麼厚;同時,大學的出版品其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也沒有那麼高不可攀。

教育部部長吳思華於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開幕式表示,教育部已成立「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會」,將學者出版專書列為重點支持項目,鼓勵教授不只要會寫書,更要會「講書」,與讀者對話,分享創作的過程。如書展所安排的作者見面會、座談會,就是希望讓大師現身說法,直接與讀者面對面。

大學出版的專書,都是生硬難懂、不太暢銷的嗎?臺大出版中心主任項潔表示,學校也出版不少暢銷的書,像臺大出版中心《戰後台灣政治力》、《總力戰與台灣》和《大觀紅樓》、政大出版中心的《台灣客家研究叢書》、交大出版社的《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等,在市場上都頗受好評。

另一方面,項潔指出,台灣的大學出版社肩負一個文化的使命,要將正體中文學術書籍推到國際;他表示,哈佛出版社倒了,不會有太大的衝擊,但在台灣,若大學出版社倒了,正體學術書籍出版就沒了。

大學出版的專書,並非都是校內教授的著作。項潔主任表示,台大出版中心出版校內教授的專書只佔三成,一般作家作品經過審查後,也能出版。他強調,學校專書與一般出版社暢銷書不同,一定要專、且有學術價值,學校有傳承知識的使命,不會搶了出版社的生意。

台大出版中心編輯表示,該中心平均每年出版50種書,每種書一刷大約500本,有些書會印1000或1500本。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甫發行,由台大中文系歐麗娟教授所著的《大觀紅樓》,已賣超過1000本,而去年10月出版的《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也賣到1500套。

知識與教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過去,一般人對於大學學術殿堂,總抱以難以親近、高不可攀的印象,現在,國立大學主動走出校園,藉由國際書展聯展的機會,跨出學術的藩籬,走入人群與民眾對話,同時也讓民眾認識大學出版中心的價值;我們相當樂見台灣的學術專書能進入國際、及知識不斷的傳承。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收視率調查
周末戀愛節 浪漫也是生活正經事
民意2.0,論加薪政策
殖民優異論
袁貴仁袁部長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