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目前臺博館正展出「夢幻博物城:一個現代性的尋夢計畫」特展,邀請民眾參與體驗性的尋夢計畫,提供一百個夢給博物館收藏。

今年剛好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落成百週年,在為這座古蹟建築慶生的同時,臺博館與臺灣現代建築學會合作策劃「夢幻博物城:一個現代性的尋夢計畫」特展(Musemble City: An Experiencing Project for Modernity),此展以「臺博館」為主體、「臺北城」為參照對象,整合串聯臺北舊城區附近具有現代性價值的建築群,收集45個「記憶地點」的建築影像與大眾分享。

藉由尋夢計畫,連結市民與歷史空間的集體記憶,建構以臺博館為核心的「夢幻博物城」(Musemble City)導覽網絡系統,並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博物城」,重新認識自身與臺博館、臺北城的關係。

(影像來源:台博館臉書)

「Musemble」一字來自法文字“musée -ensemble”與 英文字“muse-ensemble”,意即博物館與繆斯女神的集合體,是文學藝術的統管,也是記憶的收藏之所。策展人郭肇立教授表示,城市如同博物館,它收藏著許多關於城市生活的記憶,一段段的影像相互對話,整合出屬於臺北老城的共同歷史。此展以「夢似迷宮,夢似幻境」的策展概念,透過歷史復甦的尋夢計畫,重新整理臺北舊城區現代化過程中散落四處的歷史碎片與記憶地點的資料,將其設計成六個現代性迷宮,包含都市烏托邦、現代大街、都市遊牧、知識理性、威權空間、工業生產等,提供觀眾一個現代性的空間體驗與自我反思的場域,並透過影像隧道的動態空間裝置,導引參觀民眾循著臺博館的發展脈絡,經歷臺北城的歷史更迭。

此展擺脫靜態的陳列展示觀念,以新媒體及網路與市民產生最直接的聯結與互動,開創雲端博物館的新世代形象。以臺博館為母體,臺北舊城區為主要展示場域,整合舊城區附近的「記憶地點」如博物館、類博物館以及歷史性建築等,由博物館向外擴張,打卡串聯,以App設計互動模式,建構民眾對臺北城的「集體記憶」。另也將收集展覽期間,參與展覽活動的民眾所建構的一百個夢,製成影片做為生日賀禮獻給百歲博物館。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百年來該館象徵著現代知識的啟蒙與傳遞,它曾經是殖民者蒐羅臺灣風土民情的學術重鎮,也曾經在光復初期充當圖書館,在1950至60年代更曾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商展與政令展覽場所。曾參觀過臺博館的人不計其數,各自有其對於博物館獨一無二的印象與回憶,將個人記憶集結起來,就是我們對博物館的共同記憶。同樣的,臺北城的面貌也一直在快速地變動中,從傳統的城牆都市,至西歐歷史式樣、現代主義、中國古典式樣等新建築形式的引進,更多的是市民百姓自力經營、形塑出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間,歷經百年「現代化」的追求,已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會。

博物館扮演了收藏與分享的雙重角色,透過歷史碎片聯繫不同的時空,人們在這裡蒐集記憶,收藏所有時代的物質文明與集體記憶,同時也分享給大眾。此展將百年來臺北城、博物館、建築等空間的生活體驗與環境故事帶入展覽之中,讓博物館的展示不只是歷史、典藏與經驗等,還有更多對環境生活的關照與人文記憶。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