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臺灣原住民族是在17世紀,由漢人移民臺灣各地,數個語言及不同生活的部族所構成,也是現今臺灣四大族群之一。截至目前為止,經政府所認定為16個部族,總人口數大約556,000人。聚居區域以臺灣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為主,這些區域早期多由政府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但原住民族則享有當地民族自治權,包含教育及生活補助等多項福利政策。

早期日本學者土田滋將臺灣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前者包括泰雅族、阿美族、鄒族、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和達悟族。後者則包括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邵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和猴猴族。

原住民族的房屋建築、遊耕、狩獵、紋面、服飾等文化習俗,雖然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但近年來卻因為工商發展所致,逐漸融入漢人的生活方式,而現有既存部落組織的生活方式與節慶,仍然還是保留著原有的文化習俗。

原住民族所用的服飾衣料基本上都是自織的,是由苧麻或樹皮製成,各族各有特色,包含圖騰、色彩及造型。有些原住民族有紋身、紋面的習俗,至今雖然仍然保存,也比較少了,但紋身、紋面的圖案也越來越簡單、越少。

原住民族的音樂和工藝也是具有特色。排灣族、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各族群音樂方面也有著名的合聲、清唱等方式,尤其是他們天生就具有的歌喉。鄒族的揉皮技術、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金屬簧口簧琴、布農族的多聲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合唱等是其音樂特色。除此之外,臺灣原住民各族的文學與神話,也是相當重要的文化寶庫,只是這些寶庫至今未能加以發揮及運用,僅仍停留在繪畫及工藝品方面的創作階段。

原住民族還有傳統祭儀與節慶活動,如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西拉雅族為崇拜祖靈至今仍然保存「公廨」、排灣族每五年舉辦一次「五年祭」與「豐年祭」、布農族的「射耳祭」與「小米祭」、阿美族的「豐年祭」與「海祭」、達悟族的「飛魚祭」、卑南族祭儀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鄒族則有「戰祭」與「收穫祭」等,也是各有文化與特色。

依據前述的各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與活動等,可以看出是一項非常具有深度的文化元素,只因未能有文字的紀載或酋長的傳承,所以目前所呈現的都是片段式文化,缺乏深入與整合性的蒐集、分析與規劃。就如從原住民族婚禮中所穿著的服飾,不只是具有身分象徵,而且還是在細述著原住民族的文化故事呢,如果深入了解其服飾、圖騰、色彩或造型時,你會受感動的。

1998年我在輔導烏來形象商圈時,即有建議當時的米腊瓦旦鄉長,規畫一處「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以推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也受到新北市府(當時的台北縣)重視,並已提出整體發展計畫及地點,但後來卻因鄉長突然驟逝,所以未能如願!

UJM

泰雅族的紋面長者

UJM2

原民文化文創作品(菸灰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