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佩佩 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前幾天,張靚穎媽媽發公開信怒斥女婿的事情,可謂是鬧得滿城風雨。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站在張媽媽的立場,為她抱不平,本應該開開心心準備婚禮的張靚穎和未婚夫,一下子被推到風口浪尖。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中國媽媽和中國女兒的關係,媽媽總想著為女兒包辦一切,媽媽都是為了女兒好,媽媽都是對的,女兒就應該聽媽媽的話。但是這樣的關係裡面,所有的訴求都是圍繞媽媽展開的,而非女兒,女兒只是媽媽訴求的實施對象,而女兒沒有自主權。即使媽媽所說的所要求的都是“正確的”,這也不代表媽媽能夠掌控女兒所有的生活,包括她的婚戀、學習、工作乃至穿衣打扮。二十一世紀,結個婚都要聽媽媽的話,那和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什麼區別呢?而且不聽話就要把她放在道德的高度上讓公眾一起來批判,這是何其可怕的事情。說到底,這只是一樁家務事,並非公共事務,明星的私生活也是隱私,把這麼一件事扒出來,讓公眾來指指點點,無論是對於明星來說還是普通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負面壓力。另外,女兒的婚姻大事由她自己做主,就算是沒有美滿的結局,也是她自己的選擇,她起碼爭取過自己的幸福了,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被扼殺幸福。而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在這種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的社會,張靚穎沒辦法獨力對抗,只能選擇打掉牙往肚子裡嚥,才能盡快結束這場鬧劇。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際交往距離劃分為四種,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各人距離和親密距離。親人、很熟的朋友和情侶之間的親密距離大約是45cm~到零距離,這種空間距離很好地詮釋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區別。親密關係之中的空間距離可以縮小到零,這也只是理想狀態當中的數值,就像物理力學當中無摩擦力的理想狀態。現實當中,理想狀態並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小摩擦、小矛盾,往往需要距離去避免,如果兩個人(包括親密關係的人)之間距離過近,侵佔了對方的私人領域,那麼矛盾就隨之而來。侵佔私人領域的表現有很多,比如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事無巨細,連婚戀選擇權都要掌控在自己手裡;情侶之間互相博弈,希望自己掌握主動權,希望對方能夠妥協,遵循自己的生活習慣或者價值觀念。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親近反而容易侵犯對方的私人空間。因此筆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距離的把握還是很重要的。記得看過這麼一句話,說情侶兩個人在一起不是1+1=2,而是0.5+0.5=1,私以為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這麼一個磨合的過程,何嘗不是互相試探、互相妥協的過程。

不是說某一方的“正確”,就能剝奪對方的選擇權,侵佔對方的隱私空間,無論觀念的“對錯”,彼此之間的互相尊重,才是維持一段關係健康的重要基礎。再親密的人也需要保持“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