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凱

女星楊又穎的輕生,讓人惋惜又一條年輕生命的殞落。自殺真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遇到挫折與低潮,請大家還是要珍惜生命,尋求協助。台灣的自殺率近年雖然降低,但每次有這樣的不幸,仍會讓人感到難過與不捨。楊又穎是藝人,出生政務官家庭,媒體都用相當篇幅報導。媒體直指,讓楊女萌生輕生念頭,很可能是網路上的言語霸凌。

外國朋友經常稱讚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但他們如果看過網路上網友、酸民的言論,可能不會這樣覺得。隨科技進步、網路社群發達,近幾年網路言論,追上傳統廣播、電視、平面媒體,成為台灣言論產出的重要媒介。不同於傳統媒體需要一定使用門檻,網路取得容易,技術門檻低,可說是平民發聲的重要管道。網路的蓬勃發展,有助於言論市場的廣度與深化。

只要是傳播媒介,就會有言論霸凌的危險,傳統媒體掌控在少數,政府、政黨、財團,容易藉此壟斷言論,以獲取自身政治、商業上的利益,甚或作為攻擊異己的工具。言論自由的保護,是憲法層次的基本人權,所以相關媒體亂象不宜由政府直接管制,民主國家經過長久的運作,逐漸發展出一套由閱聽人自主成立的監督機制,藉由民間力量改善媒體亂象。

我們大談言論自由,卻只知道政府不能箝制我們不能說甚麼,卻忽略憲法理論中,言論自由的另一面是保障閱聽人可以拒絕接受自己不願意接收的言論。前述民間監督機制,在台灣始終未成氣候,政府也對媒體完全放任,讓媒體亂象,成為國人最反感的現象之一。網路出現,國內言論市場不但未因新媒體的出現讓公眾言論作更直接、理性的交流,反而讓情況雪上加霜。

由於匿名、快速,網路上的言論不用經過詳實查證,多的是個人情緒性的直接抒發。只要立場不同,就有酸民對單一事件或當事人以不堪的字眼,羞辱、攻擊、謾罵,甚至造謠,而受攻擊對象或是不論是政府、政治人物、藝人或是一般民眾,連同情、支持的網民,也會被集體攻擊。

酸民存有一種網路幫派的優越感,反正匿名、有閒、人多勢眾,何必與不同意見者理性討論?想說甚麼就說甚麼,否則就肉搜、爆料、抹黑。為避免爭議擴大、怕麻煩、避免讓人覺得帶頭打壓言論,被攻擊者多不願起身反抗言語霸凌,多選擇道歉、妥協,形成寒蟬效應。但網路上的示弱,通常只是背威脅逼迫下的痛苦決定,對種種不堪的攻擊、抹黑與造謠,有的人可以一笑置之,但有的人,如楊又穎,過不了心中那關,造成永久遺憾。

看著今日媒體的大幅報導,其中不泛譴責酸民的評論,讓人感到不齒。台灣酸民文化,須負最大責任的,便是這些傳統媒體。懶惰的新聞從業人員,曾幾何時,不再努力挖掘真相,而是從網路世界擷取新聞。行車紀錄器、網友的爆料、酸民的評論,只要是符合媒體立場的、煽情、灑狗血,有收視率的內容,都可以複製貼上作為新聞。每次遇到選舉,酸民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攻擊,其言論之低俗不堪與數量,超過攻擊楊又穎人數萬倍。傳統媒體不但沒有做到匡正視聽的責任,反而擴大處裡,對單一事件或個人的網路評論,即使正反併陳,也只擷取媒體想要的辛辣發言,即使有些引經據典、論證充分,卻只報導那些最煽情、不堪的。長久下來,酸民言論好像就是真理;謾罵、抹黑無罪的扭曲氛圍。

「跟鄉民認真,就輸了」,是網路世界中的名言。但「閉上眼睛,不代表看不到;摀住耳朵,不代表聽不到」,網路言論的亂象,不會因為當事人的縱容、多數人的忽視就慢慢消失。我們的沉默,媒體的沉淪,只會讓所謂酸民以為有理或得到認同,從而變本加厲。唯有大家勇敢捍衛自己的權利,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有違法造謠、謾罵的酸民以法律追究,我們才能避免言論市場持續沉淪,才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發生。

原文:專欄/再不跟鄉民認真,台灣就死了
※本文獲「蕃薯藤 yam新聞」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隨意轉載,更多請見:蕃薯藤專欄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又一霸凌輕生事件! 如何終結霸凌?
柯P對建商放水? 居住正義倒退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下)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中)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