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經研究發現偏鄉失智比例高於五都兩倍以上。屏東基督教醫院和 7-ELEVEN推動「及早救智」,建構「門市─社區─基層診所」宣導通報預防通報網路,推動「自在老.輕鬆顧─偏鄉高齡者社區照護計畫」已進入第二年。三月9日下午舉行失智症創意宣導短劇發表記者會,由模仿天王郭子乾演出,預定在「好鄰居健康教室」百場巡迴中播放,將生硬的醫學知識以輕鬆趣味的角度傳達,希望讓偏鄉地區民眾及早認識失智症警訊。

家人認知不足延遲就醫
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賈佩芳表示,屏基發現往往來就診的老人家,失智情況都已經到中度,表示偏鄉對失智的認知和資源匱乏,需要更多幫助民眾提高對失智症的警覺性。她表示,之前在偏鄉進行衛教時,阿公阿嬤都聽得霧煞煞,所以此次邀請台灣優質生命協會協辦,特別拍攝趣味宣導短片《郭P變變變失智早發現》,再藉由好鄰居健康教室及行動服務車巡迴屏東、澎湖、雲林時播放,希望大家對這方面議題的關注能夠提升,也破除對失智症的恐慌和不了解。

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詹智鈞提醒,先發期的失智症以非常隱微的方式表現,家屬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而造成疏忽,常將失智症狀誤認為正常老化,導致長輩就醫時多已中度失智症。

曾經有家屬不知道長輩已罹患失智症,忘記吃過高血壓的藥而一再重覆吃導致昏倒,一時被誤認為血壓控制不好;經再對長輩進一步詢問,對方將兒子誤認為弟弟、媳婦誤認為妹妹的情況,家人感到有趣好笑,沒想到長輩罹患失智症的嚴重性。

他呼籲民眾發現家人有以下初期症狀時,譬如:病患會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已經吃過午餐又吵說沒有吃)或剛剛認識的人、對於非常熟悉的事物卻無法想起細節(數學老師連買東西找錢都不會)、不記得說過的話而不斷重複同樣的評語(家人已經回到家,明明坐在旁邊,還不斷詢問這個人回來了沒有)。更常見的是,成天在找東西,或懷疑別人拿了他的東西;又因為容易分心,患者會對原本喜歡的嗜好失去興趣,諸如此類的挫折使得患者容易對他人發怒或感到沮喪。

他提醒家屬不要把早期的失智症警訊當作是「年紀大了」、「大概是心情不好」、「只不過是意外,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建議應到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進行診斷,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偏鄉失智高於都會區2倍
他指出,根據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台灣高齡失智盛行率達8.04%,即每12.5位長者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屏東盛行率為13%,澎湖、雲林為14%,以此推估105年失智症人口高達25萬人。研究也指出因為教育程度差異、城鄉資訊落差、獨居等原因,皆可能是偏鄉失智症比例為都會2倍以上的原因。

影片中參與演出的資深藝人瘦皮猴歌王林松義,本身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而導致失智症。他以希望以自身為例,鼓勵大眾正確認識失智症。

「這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工作,把更多潛在的個案找出來,不是要給病患貼標籤,而是要換取更多時間和機會,延緩疾病對病患生活產生的影響。」屏基表示,今年除了在屏東持續辦理課程外,更將服務模式複製到離島澎湖,與澎湖三總分院合作,提供醫護人員失智症篩檢、照護訓練。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偏鄉失智多 屏基籲正視失智延遲就醫問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