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郭淑施(譯音)是中國一位63歲的建商,當他發現自己的胃癌日趨嚴重,經歷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化療都無法遏止癌細胞的侵襲時,他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了希望。他找到線上有一間可以帶病人去美國大醫院接受治療的仲介公司,沒多久後,他就在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治療機構接受最高技術的免疫療法。四個月後,他的癌細胞有顯著減少,體重再度回復正常了。

這趟海外醫療之旅共花了郭先生美金22萬元(約新台幣660萬元),全部自費。

歐美有越來越多的醫院及仲介集團看上了中國有錢人的醫療需要,幫他們尋求赴海外就醫的機會,獲取在中國境內無法得到的醫療待遇。對這些病人來說,海外就醫是關乎生死的事,不僅只是看牙醫或整形美容而已。

DOC

這只是中國貧富差距懸殊的小縮影,去年中國海外就醫的費用預估是美金50萬元,是前年的五倍高,並且有越來越多人是專赴海外就醫,而非只是整形美容而已。中國有仲介公司,全程陪伴,從機場接機到飯店住宿至醫院診療,都有專人隨侍在側服務病人。

中國的醫療服務一向供不應求,公立醫院的醫生太少、病房數太小。中國政府已經努力想改善它們的醫療系統。2015年中國預估國內約有400多萬起癌症病例,一天約有12000個病人罹癌,比五年前增加了將近一倍。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約30%(美國約70%)。很多病人會去香港或澳門購買西方進口的用藥。若要在中國大城市中第一流的醫院看到病,病人得在半夜就開始排隊,通常在凌晨醫師的當天掛號就會額滿,不過有錢人可以買到黃牛票。

相反的,郭醫師說他在Dana-Farber醫院的經驗更[人性化]。候診區有沙發,有食物和飲料提供,但在中國只有鐵椅,甚至連喝到一杯溫水都不方便。但這種短期海外醫療的方式並非每位醫師都樂見,原因是返國之後無法持續追蹤與治療。若如此,那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數。北京聖露西亞醫療管理諮詢公司的創辦人蔡強表示,他的客戶已經從2011年的兩位增加到去年的1000位。蔡先生被認為是中國海外醫療旅遊的先鋒,他說他一直努力想降低中國客戶到美國醫院的文化衝擊。

他回憶說有次他被美國醫院叫進去開緊急會議,原因是他的一位客戶突然衝進醫師的診療間,只為問一個問題,當時這位醫師正在為其他病人進行治療。這在中國很常見,因為他們沒有隱私觀念,因此他決定替他的客戶先在中國境內進行[教育課程],事先告訴他們在美國醫院什麼是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的。他認為這不是病人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

去年十一月,周曉菁(譯名)這位南京的橋樑設計師,帶著她五歲罹患腦瘤的女兒遠赴德國艾森大學附設醫院尋求質子治療。這項治療在中國只給14歲以上孩童使用,她總共花了台幣將進一百萬元,有超過一半的錢是向親戚借的。後來,她女兒的腦瘤有減小了,她很滿意,表示花再多的錢也值得。

參考資料:

china-medical-tourism-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