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遠 教授

最近九合一的選舉結果顯示,如果管理者(或候選人)或組織(或政黨)沒有創業精神(包含創新、主動、積極、冒險、預先因應的特性),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下,將無法生存。組織(或管理者)具有創業精神,會不斷的促使組織或管理者,尋求新的機會及迅速回應顧客的需求,進而達成組織的使命與存在的價值。創業管理的理論顯示,社會的進步就是靠創業家發現機會(例如杜拉克之創新來源有:人口結構的改變、觀念的改變、新知識、產業與市場的改變、流程的需要、不一致的現象、意外的事件等),並運用本身的資源(包括社會網絡關係、對顧客問題瞭解的知識、對市場的知識、對服務市場之手段的知識、及創造力等)及創業團隊,整合進行創業的行為,進而促使社會進步。

而在創業的過程中,除了創業精神外,組織(或個人)如何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定位,建構競爭者不易模仿的競爭優勢、爭取獨佔的市場佔有率之藍海策略的思維,是獲取成功達成組織與個人使命與目標的重要因素,策略的思維是要分析外部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分析內部環境確認優勢與劣勢,進而形成一個可以建構組織(或個人)競爭優勢的競爭策略以達成使命與目標,如果是一個藍海策略,其特性往往是包括:注重顧客的需求更甚於競爭者、同時可以讓競爭者的傳統優勢無法發揮、且能創造及滿足新的需求、突破價值與成本的遞換關係(例如競選一定要掛宣傳旗才有知名度?競選經費多多益善才能成功?)、同時兼顧差異化與低成本(沒有藍綠之分?),顯然,當資源有限的創業家,找到了創業機會(各種需求與環境改變)與藍海策略,其成功的機率就大為增加。

組織(或新事業)的使命就是要滿足顧客與社會的需求,而創業精神與藍海策略思維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當組織過大、過老或過於官僚,往往會產生危機,因此組織需要創業精神隨時進行變革(突破式或持續性的改善,美國IBM公司是很好的例子),具有創業精神與藍海策略思維較易讓組織聚焦於顧客需求,進而在社會中永續生存,避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