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第五德嘉

台灣社會重視名校,也對孩子考試的排名與分數在意,因為沒有人想當輸家,這是人性千年法則,刻意否認沒意義。

除了那些可以把學校課本當課外讀物看,還覺得津津有味的高分同學外,孩子們在學校唸書考試充滿了升學壓力,但是爸爸媽媽當年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這種生命歷程也是能感同身受。

走到了這個時代,雖然台灣社會還是糾結在排名、分數,但是父母與孩子們都不能忽略一個盲點,那就是少子化造成的競爭強度,其實是變低了。

新生兒數量的盲點

現在面臨升學壓力的孩子,大約都是在西元2000年左右出生,而他們的爸爸媽媽出生在1970年前後的時代,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庫的資料統計如下:

孩子這個世代的數據:

西元1999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83661人

西元2000年的孩子出生數是305312人

西元2001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60354人

西元2002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47530人

西元2003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27070人

西元2004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16419人

西元2005年的孩子出生數是205854人

是從30萬左右向20萬逐漸遞減。

而爸爸媽媽世代出生的數據:

西元1973年的孩子出生數是369022人

西元1974年的孩子出生數是369671人

西元1975年的孩子出生數是369349人

西元1976年的孩子出生數是425125人

西元1977年的孩子出生數是397373人

西元1978年的孩子出生數是410783人

每年出生的人口數大約是40萬左右。

孩子們與爸爸媽媽們的出生數比例是1:2。

1.消失的高手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還在用自己當年面對升學的壓力,去思考孩子的課業表現時,就會出現盲點,忽略到少子化造成的每年參加升學考試人數,幾乎減半的影響,這代表孩子在考場上的競爭對手,其實有一半根本沒有被生出來。

2.排名問題

假設以前的班級是50人,若孩子唸的班級如果變成25人,那孩子考出來的班級名次,基本上都要X2,才能算是爸爸媽媽當年的排名。

所以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太強而太驕傲,一切只是本來會出現的競爭者不存在罷了。

3.明星學校的迷思

當競爭對手少掉一半,孩子看自己的成績與學校排名,必須用理性的邏輯來看待,自己表現的突出,是不是只是人口數量的變化所造成的,不能太心高氣傲。

唸書只是為了不要變文盲

唸書其實是為了打好知識最根本的基礎,若是脫離了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會像其他沒有義務教育的國家,只有少數孩子有求學的機會,最後造成全國大部分人民只能尋找最低階的工作,或是成為遠赴他國用體力來賺錢的外籍勞工。

當我們看到:「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世界競爭力年報,在61個受評比國家,台灣總排名由去年的第11名下滑到第14名。」,除了憂心忡忡台灣跌了3名之外,其實更要「另類地慶幸」,這世界居然還願意讓台灣參加排名比賽啊!可見台灣多有競爭力。

台灣孩子因為有受義務教育的機會,能接收到基本教育的訓練,在這種狀況下,建立了一個沒有文盲的社會,因此能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與其他國家一較高下。

跟全世界的孩子一較高下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有呼吸能力」的人,就能上大學的時代,台灣孩子基本上還是要以實力主義至上,超越分數迷失,真正目標是讓自己會被世界級的頂尖企業吸收,所以高分、高排名、唸名校的孩子其實不能自滿囂張,這不是自己太強而是對手不存在罷了,他們根本沒出生啊!

總之,現代的爸爸媽媽在教養自己孩子時,要鼓勵他們放開眼界,他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台灣的其他孩子,把孩子的格局推向世界,從考試分數與排名順序拉開、拉遠,排名數字就算在其他孩子前面,其實是「不存在的孩子」沒有被生出來,當孩子認清事實,才能把全球各地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同學,也才能在競爭力這件事情上,注入更多元的實力,不要被數字上的思考盲點蒙蔽了。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