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y-phan-pzwHKEb5O20-unsplash-600x315

現代人已經避免不了「線上生活」,在 Facebook、Instagram、Line 和 Linkedin 等,都有個人的數位足跡和數位身份,只要用 Google 大神一搜尋,就能夠多多少少瞭解一個人的過往。而如此方便的「身家調查」成了許多人認識新朋友時,特別是對約會對象,會做的一件事。但是這是一件適合做的事嗎?

現在要討論的無關乎「對或錯」,而是如果你想要和對方交往,那事先調查對方,且不是透過從他本人得到資訊的管道來認識他,這種方法對這段關係的潛在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樣的行為從心理學中人際關係觀點來看,其實造成的負面影響更甚於正面。因為經由這樣的網路觀察,人們容易陷入心理學中「首因效應」的誤解之中。

首先,在以網路搜尋結果所得到的資訊,多半是「片面資訊」,一張照片、一段留言,這一個個不完整的片段擺在面前,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用個人的推理和邏輯方式,去「完整」整個輪廓,以此建立起對對方的第一印象的猜想。這由我們自己描繪的先入為主第一印象,通常很穩定、不易改變,會影響我們的認知,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首因效應」。而這樣的結果導致於在認識彼此的初期,很容易用自己先入為主的看法來評斷對方,和以開放不設前提的心態相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夠真正的認識對方。

但是對於約會對象,難免會好奇,所以往往知道事先在網路上調查對方不會很好,卻還是很難說服自己不這樣做。如果你不想因為好奇心而破壞了一段可能的好戀情,知名感情外媒 Mind Body Green 的專欄作家 Clara Artschwager 提到了一段關鍵的話:

更深入地去剖析人們「數位跟蹤」的行為,其實能夠連結到自身內在的恐懼或自我懷疑有關。

因為我們認為在見面之前,透過網路調查,能夠「搶先一步」瞭解對方,但這樣的事先準備為的只是讓自己感到安心;若真的想要「瞭解對方」,還是經由面對面的聊天、相處中,所得到的更完整和細節資訊這樣的方式更好。把認識約會對象時的心態調整成像是進入新班級或是新公司,認識新同學和新同事一樣,相信能夠讓彼此都更誠實且坦然地面對對方,也能更快知道未來是否有在一起的可能,感情的發展性。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好奇害死新戀情】約會前 Google 對象,小心「首因效應」讓你錯失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