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高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安養晚年,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議題。內政部於2013年試辦社會福利措施「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也就是俗稱的「以房養老」政策,立意雖然良好,但自試辦至今,成功申辦案件竟然掛零,可說是叫好不叫座。為何如此?簡單而言,台灣人仍有傳統的「有土斯有才」觀念,及限制條件過於嚴苛,都是成效不彰的原因。

事實上,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有些老人膝下無子,或是子女未能善盡養育之責,若徒有一間房屋,但沒有足夠的現金賴以為生,且因有房產也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都會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在此情形下,運用「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的方式,可有現金以供日常生活之用,不啻是一件好事。

然而,除了台灣人傳統觀念影響外,也因「以房養老」的規定資格過於嚴格,以至於乏人問津;申請者必須無法定繼承人、單獨持有不動產,且不動產價值不超過社會救助法所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另一方面,以長期來看,台灣生育率過低,人口呈負成長,人口紅利幾乎歸零,使房子變現難度更高,且此案性質偏向社會公益,因而大大降低銀行承作意願。

不過,「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政策具備讓老齡人口活化資產的功能,對於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的確有其實施的必要性。銀行公會決定捲土重來,重啟研究並列為明年工作重點;目前合庫、土銀等房貸業務量大的銀行,已表示有很高的承作意願,但業務性質會轉於偏向商業性。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的政策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例如美、英、澳、日、星及中國都推出相似的產品。以中國為例,該政策結合保單的設計,目前已於北京、武漢、上海和廣州等地試辦,目前僅中國1家保險公司推出相關保單,產品設計鎖定孤寡、失獨、無子女、空巢和有子女的老人,並以保本微利為原則,目前有22戶簽約。此外,英國則推出有資產價值釋放機制(equity release),當房屋持有人需要錢時,可以將現金從房屋的價值中釋放出來;該國的資產釋放產品是以「終生房貸」為基礎,屋主保留房屋所有權,但以房屋做為貸款擔保,如同一般的房貸;只是,該項措施因為費用及利息過高而引發許多爭議。

台灣社會已走向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階段,銀髮族恐無法再冀望被年輕人扶養,因此,若長輩本身擁有一間房子,應可善用「以房養老」政策,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以補貼醫藥費或外出旅遊,應該算是一項很好的社會福利政策才對;惟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的政策規定過於嚴苛,導致該政策如同虛設,目前銀行公會決定重新評估該政策的實行細節,可說是一件好消息,未來相關單位在研擬規定時,應該鬆綁限制資格、將現有的公益性質轉為商業型態時,可邀集各銀行代表共同研討一套讓消費者與銀行共贏的方案,除了提高銀行承作意願外,也讓多數的銀髮族可以因此活用資金、安養晚年。此外,政府也應善盡教育宣導的責任,讓民眾了解「以房養老」的好處;畢竟,養老最重要的需求是現金流的提供,有房產卻缺乏現金的老人,應該善用持有的不動產,將其轉變為可流動的現金,才能真正應用在生活上,享受充實快樂的晚年生活。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