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進 Photo Credit: s13n1 @Flickr CC BY SA 2.0

網際網路(互聯網)算是靠純文字起家的。

剛來美國讀大學的時候,正趕上網際網路興起,網速緩慢,不管是收發Email,逛BBS,還是光顧網上聊天室,一律只有文字。

現在的網際網路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更讓網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從早期的電子佈告欄、部落格,到如今的微信平臺、短信,文字作為網路主要傳播手段依然長盛不衰。

網路訊息龐大如深海
作為行走網路廿年的網民,我為網上閱讀總結了兩個字:小心。

申明一下,我不是反對科技進步的原教旨主義者,而是個電子工程師,每天都掛在網上,而且有段時間的工作,就是設計網路交換器,是給「訊息(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建材的。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訊息高速公路」這幾個字上。

首先,來看看「訊息」這個詞。

網際網路本質上是訊息集散地。有多少訊息?查了一下(當然是用Google),1996年剛接觸網際網路時,全世界只有廿五萬個網站,如今大約有十億,而且每分鐘多出兩百七十個。至於到底有多少訊息存在網上,無從確知,就算是「萬能」的Google,也不過才索引了整個網路訊息的0.004%,其他則是連Google都還沒有涉足的黑暗領域。

常人接觸到的網際網路更小,但訊息量依然龐大。每一秒,有五篇WordPress部落格發佈,4883條facebook狀態更新,7138條Tweets發出,53257次Google搜索,118497支Youtube視頻點擊。

很遺憾,我只有一個大腦,一對眼睛,面對訊息海洋,必須篩選過濾,若冒然跳入,瞬間就被滅頂了。

速度與危險常成正比

被訊息淹沒是怎樣一回事?這很容易說明。

剛才查找上面那點數據,大概花了我卅分鐘。為什麼要那麼久?查找比較費勁嗎?不是,找到它們只需五分鐘,但另外的訊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等回過神,半小時就沒了。那些文字也挺有趣,否則不會駐足,但有用嗎?完全沒有,而且,看過就忘。這就是不小心,被淹了。

人有求知的天性,但是和其他的慾望、能力一樣,需要意志和靈性來駕馭,不是能吃、想吃就敞開吃;面對前所未有的訊息大餐,需要格外節制。

兩千年前還沒有網絡,先知先覺的莊子先生就已經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換句話說,什麼都讀,訊息攝入不加選擇,毫無控制,是要死人的。

接下來,是「高速」這個詞。

它原本是描述網路數據傳送速度,這裡引申一下,是用來描述資訊更新的速度。

快不是壞事,就像交通,如果仍然靠走路上下班,好些人從日出走到日落還到不了公司。但速度和危險通常成正比,走路撞到電線杆最多疼一下,駕著車去撞就難說了。在高速的網路上縱橫馳騁,有同樣的危險。

有網路前,獲得新聞的渠道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一般人也只是在下班回家時才更新一下。現在的新聞週期是以分秒為單位,消息一旦發布,轉瞬間就可以傳遍整個世界,一週七天,一天廿四小時,無休無止,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能掌握最新最快的資訊。

這成了現代人炫耀的超能力,感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在。而且容易上癮,偶爾斷網,就感覺無法忍受,因為超能力被剝奪了。

深層閱讀與永恆更靠近
這並不新鮮,和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所癡迷的「你們便如神」的感覺一樣。

但是,那畢竟只是種錯覺。不斷地接收,只會給人聰明的假象,因為訊息並不等於智慧。

訊息需要經過分析反思,慢慢咀嚼,才能產生智慧,一味狼吞虎嚥,不可能消化。雖然每天從大小螢幕上,不停下載資訊到腦中,但實際情況是,昨天的新聞,今天扔到回收桶,明天就忘得幹乾淨淨,來去匆匆。這樣的閱讀不能為敬虔生活、屬靈生命供應養料。

所以相對於其他閱讀,不管是時間還是精力,網上閱讀應該是投入最少的。一天的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上班、家事,剩下的實在也沒有多少,個人閱讀時間就更顯可貴,必須花在讀經和書籍閱讀上,因為深層閱讀與永恆更為靠近。

看新聞與其追得快,不如讀得深。少接受點訊息,多點時間對看到的新聞進行咀嚼反思更好,如果還有時間,就簡單記下想法。

前不久曾讀到一則,採訪特斯拉汽車CEO─Elon Musk的新聞,談他的三個人生目標,分別是:改變人們駕駛習慣、保護環境、拯救世界。作為電動車公司的老闆,前面兩個目標在情理之中,最後一個卻讓我想了很久,因為「拯救世界」這個詞,具有濃厚的神學意味,有很多潛臺詞可以發掘。

反正日光之下沒有什麼新事,抓到一點,就好好琢磨,看看從其中能讀出什麼端倪來。其實,真沒有什麼新事。人從出伊甸園那天開始,就從沒有停止過各樣轟轟烈烈的自我拯救。也許Mr.Musk並沒有意識到,他的確是在炒一盤千年冷飯,只不過加入點新味道。

基督徒當有完整世界觀

最後,聊聊「公路」這個詞。

既然是公路,每個人都能在上面行走,並不專屬於特別的個人或群體。各樣思想在其中匯聚碰撞,迸發出超越個體的能量,讓網際網路成為現今世界發展的一股主要動力,小能影響個人生活,大則改變國家政權,社會進程。

基督徒一樣會被影響,看一篇臉書短文,瀏覽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日積月累,所讀的文字也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就拿之前提到的新聞來說,我們常以為新聞就是發生的事實,單純如同白水。其實,讀者接收的已非原始素材,而是龐大「新聞生產線」上推出的加工食品,迎合大眾口味的消費品。

某天瀏覽新聞,有事離開一下,網頁留在螢幕上。過了一會兒,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滿臉惶恐地跑來問我,是不是快要打仗了?我毫無頭緒,問她為什麼這樣問,她指著電腦螢幕。仔細一看,當天幾個頭條分別是敘利亞戰況、歐洲難民危機、美國種族衝突與槍擊事件。聳動的文字與硝煙彌漫的照片,勾畫出動蕩不安的時局,難怪還不知道如何解讀新聞的女兒會感覺不安。

孩子固然幼稚,現實也確有其陰暗面,但媒體往往將血腥細節無休止放大,因為從商業效益來說,那些才是賣點。他們只負責攪動起讀者心中的恐慌與焦慮,並不提供任何解答,因此形成一種殘缺的敘事。

類似的殘缺在開放的網路上隨處可見,因為網際網路是一個「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疆域,這是它力量所在,也是「阿基里斯的腳跟」(弱點)。每個群體都在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卻無人提供一個完整的解釋。

基督徒想穩妥地行走於訊息高速公路,心中必須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描述醜惡的同時,並不忽略無法輕視的美麗;承認心中的焦慮,卻也指明盼望。簡單地說,這就是聖經裡所呈現的,從創造、墮落、救贖,到最終更新的完整世界觀。

所以,「網上的閱讀」需要「網下的閱讀」做為根基,才不至於走失。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生命之思》行走於訊息高速公路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