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者:  論壇報副刊 

4157_接受

◎李俊昌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十一章13、16節)

蝸牛也能進方舟
「急於改變現狀」有時候會叫我們受到更大的傷害。「揠苗助長」是一個例子,「吃緊弄破碗」是一個例子,都在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在學校的教學現場,每年我都會在班上帶到數位特殊生,亞斯伯格症的、過動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緒障礙的、自閉的、學習遲緩的、多重障礙的…。通常,我所能給他們在成長時期最好的幫助不是治療,而是接納。

一方面,我不是專業醫療人員,無法施以藥物、復健或侵入式醫治;再者,我也很難在短短的一兩年內讓他們歸入一般學生的行列。但是,我仍然可以有積極的作為,協助他們去適應環境。

我最常使用的方式是:

一、建立一個接納他們的環境:我要每個學生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可取代的、珍貴無比的。所有人都可以在這個班上活出真實的自己。(沒有任何師長有資格說自己是因為倒楣,才接到這些特殊生。)

二、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營造孩子不害怕上學的環境,班上只有喜樂的空氣,沒有嘲笑的氛圍。即便有人跟不上學習進度,也不必擔心因為成績落後而受到處罰。能學多少算多少,不怕慢,只怕站,正如張文亮老師所言:「就算是蝸牛,只要方向正確,總有一天也能進方舟。

三、愛、生活與學習:在班上,被愛是沒有分等級的。雖然每個學生受照顧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很獨立自主,有些人比較內向被動,有些人需要提供更多的心力,但他們被愛的權利都是均等的。

在愛中,每位學生都能夠以自己的步調來「生活」。例如,午休時,想睡的就睡,想發呆的就發呆,想閱讀的就閱讀,只要不搞怪、不影響他人,都可以自由地「生活」著。教室不是法西斯集體主義的運動場,也不是斯巴達教育的養成中心。當「在愛中的生活方式」被適應時,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就容易自然發生了。只要父母與師長給予孩童適切的栽種與澆灌,上帝就會幫助他們成長茁壯。要相信上帝。

雖未得醫治卻有燦爛笑容
廿多年來,我從來沒看過班上的特殊生,因為我的付出而得到徹底的醫治;亞斯伯格症的依然不容易遵守團體規範、過動的依然活潑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依然喜歡把玩手上的筆蓋、情緒障礙的依然受不了刺激、自閉的依然很有自己的想法、學習遲緩的依然得花時間等候他、多重障礙的依然需要有更緊密的陪伴……不過,我幾乎可以天天看見他們以燦爛的笑容,咧著嘴享受愛的教育。

使徒保羅曾經多次苦求上帝醫治他身上的「刺」,但是所得到的回覆只有:「…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

然而,當他在經歷上帝「夠用的恩典」與「長闊高深的愛」後,他說:「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因為「基督的能力一直在保護著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0節)

多少時候,我們以錯誤的心態,帶著沮喪來看「上帝沒有行神蹟、施醫治」這樣的事?在難過灰心中,我們甚至懷疑「神的愛」、否定了「神是愛」。其實,整個問題乃出在「我們是否願意接受上帝『就這樣』愛我們?」難道上帝的愛照顧不了一個特殊的學生、或身上長刺的信徒嗎?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為師心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