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數位科技年代的今天,我必須說,現在這個時代要找一個人,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話說在數位化尚未普及的不很久以前(約莫西元2000之前的二十世紀),某時片刻非得天羅地網的找人時,要不然就是透過打電話(即時性),再不就是寫信等候回覆(非即時性)。當然,有些人並不是電話打去都一定找得到人,也有些人甚至你寫信給他,他也不見得會收到;即或就算收到了,也未必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時至九O年代後,當BB Call與手機、Email、msn…….相繼問世,從此關於尋人這件事,好像又變得稍微容易了一些些。

轉眼間,進入數位匯流(約莫2010年)的年代,當報紙、電視、收音機、PDA、相機、掌上型遊戲機、網際網路、Email、msn……..等大大小小物件,通通整合在一台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後,從此人們的生活,就再也沒有所謂「線上/線下」的差別。此外,各種社群應用軟體的常民化,似乎更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感。

那天,我在捷運列車上,同車廂對面正坐著一個半大不小的青少年。且看他一屁股坐下來後,便拿起他那台感覺很強大的智慧型手機,同步多工地一會兒忙著聯絡某甲,一會兒又忙著接通某乙;邊講電話的同時,還要時不時地應付著一下子電子郵件,再不然就是Line呀FB的,訊息進來時「噹噹噹」地噹個不停。那時節,那孩子像極了科技劇場戲台上,「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演員。就在他拿著手機共時通話的過程中,狡黠的他,總是跟彼端的甲乙丙丁們,說他「現在」(車廂裡的他)很忙很忙。奇怪的是,瞎忙成這樣的他,當下我明明親眼目睹,都是他主動去聯絡人家,而不是人家來主動聯絡他。或許那年輕人運用這樣的載具,只是為了證明他在實體人際交誼中,具備某種非常重要的存在感與重要性。接下來車廂裡的那幾分鐘,我見他活端端地壓根兒就是一隻八爪章魚,拿著他那從不離手的「科技神器」(智慧型手機),煞有其事自身交織地徹底滿足了單單屬於數位年代裡,半刻都不能讓自己感到孤單與寂寞的弔詭躁動。

比起一個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螢幕世代大男孩,年過不惑的大叔我,對待如此同款的科技神器,我可就沒有那樣忘我投入地自身交織了。反倒是大叔的成人社交生活中,必須每天像是跑操場似地環繞幾大社群軟體APP,不定時地瀏覽與查看,有無重要甚至需要馬上立即回覆的訊息。依我估計,一天數百上千的留言中,絕大多數皆是群組內成員,「我手寫我口」地接龍打屁;反而是口沫橫飛的網路口水堆裡,當下和你切身相關的要緊正事,一天下來其實也沒幾則。偏偏身處在「你網人人,人人網你」的數位社群交際秩序之下,不論是已讀未回或是漏接(回)訊息,都是很失禮的事。有時候不同的時空處境,對方希望你趕快回覆,但是自己一時半刻還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認真回應時,第一時間只好先已類似「收到,晚些回覆,謝謝您…….」這類「應聲式的暫時回應」,告訴可能沒什麼耐性等候你的彼方,知道你有把他傳來的音訊放在心上。

更妙的是,現況此時的雲端人際款曲中,很多明明是實體交友圈中的「弱連結成分」,殊不知一旦進入到螢幕的世界時,每每透過Follow對方的po文,自能掌握一個明明不太熟(甚至未曾謀面)的人,繁瑣日光之下的點點滴滴。世界很小,真要是某年某日有緣大家見上了,還真的可以「一見如故」地天南地北,煞有其事的話起家常,老天爺呀……詭異極了……這關係……..

生人如此,熟人那就更不在話下。也就是說,不管是家人友人師長同窗老闆客戶恩人仇人……;所有彼此在社群世界裡po過的文/貼過的圖/留過的言/分享過的轉貼,通通都可以在線上線下,無縫接軌渾然天成地完美鏈接。甚至有些人乾脆拿這些「凡po過必留下痕跡」的對話渠道,當作是另一種白紙黑字「說過的」具象憑據。

那天,一個長輩感慨地說:「臉書是大街」。因為所有在臉書上po上去,掛著曬著晾著攤著的圖文影音,路過的人都(會/可以/有機會)看見曉得按讚,並自由地發表言論感想。尤其是多汁有味的po,按讚留言駐足圍觀的人自然就多。至於某些言者(當事人)「有感而發」,但是外人可能視為廢po廢文者,或許就像大街上吐過的痰或扔過的紙屑,客觀物理上它仍舊是一則有跡可循的信息存在感(沒錯,我常幹這種數位垃圾事)。只要是po上去了說過了發表過了宣洩過了,那畝社群池子的po文,必會揚起一陣或大或小的波紋。人際關係的親疏冷暖紐帶,亦會同步連帶跟著產生牽一髮動全身的蝴蝶效應。所以說「臉書是大街」,此話顯然是一則科技年代下,靈動貼切的勸世哲語。

某位生性極度纖細敏感的作家友人,總覺得現下數位年代的人際款曲,若發生在20年前的想像世界,分明就是一場科幻恐怖片的驚悚情節。豈知漫活在此情此景當下的你我,竟絲毫完全沒有半點警覺驚悚恐怖的知覺況味。或許誠如那時我給他的回應:「恐怖久了,就習慣了…….」

是啊,以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或許恐怖久了,真的也就會慢慢地習慣了……

fb

圖:臉書是大街,半點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