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創誌 文/ 李竺姮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 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2018,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50 歲(含)以上人口近 850 萬人,比 0~29 歲「年輕人」的 768 萬人還多,甚至超過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加總的 825 萬人,夠資格單獨成立一個「長者市」。這群人開不開心、健不健康,近一點,關乎親情孝道;遠一點,能見下一波經濟動能。當充滿智慧的容顏逐一笑開,套句王菲的歌詞:你快樂,於是我快樂。

五年來的研究訪談,龍吟研論接觸超過 1,500 位 50 歲~ 106 歲的人群聊退休與老後生活。談到健康、經濟、照護所需時,種種老化衰弱與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讓多數受訪者言談間流露著擔憂,話題一轉到退休生活安排,休閒興趣活動、各式學習安排、社交互動場景等期待紛紛冒出,臉上立即散發出希望的光彩。失能失智期前,人人還有大把光陰可揮灑,甚至有機會改寫臨老劇本。

樂在當下,比寄託未來重要

不論受訪者幾歲,一直重複出現的生活關鍵詞叫「快樂」,超過 80 歲以上的長輩,還會多講一個「滿足」。當團隊要推動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時,想了解長者們要的「快樂」到底是越多越好、活在當下、還是寄望未來?因此,研究團隊製作四張長輩貼圖,在 10 個長者社群小量測試,收到上百個回覆,超過 90% 選擇「快樂每一天」,測試隔天,立即收到龔媽媽的自製長輩圖,照片是弟弟的攝影作品。大哥大姐用投票和行動說話,活在當下,每天快樂、分享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 四句測試生活標語(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 龔媽媽自製的標語長輩圖(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快樂前提,時間填空與心口填補

台灣多數長者與家人同住,然與子孫生活作息不同調,早早就過著類獨居的生活模式。在質性訪談研究發現,造成長者初期接觸學習活動或熱衷社交參與的動機有二,一則為填補生活空白,一則為尋找個人成就感。再就 2017 年 8~10 月的全台大調查 3 萬 2 千筆 50 歲以上的填答結果顯示,相較於其他功能性的生活議題,18.4% 表達交流學習活動的需求滿足更為迫切,其中 80% 回答的痛點與生活無聊和缺乏成就感有關,75 歲以上的高齡長輩則苦於無人說話的難處,50~74 歲族群都還相當在乎個人價值的發揮,且對社會貢獻所帶來的成就感高於對家庭的奉獻。

調查數據再次驗證「學習與社交」是排遣寂寞與發揮個人價值的手段,而非目的。以社交樂趣、互動成就感為核心,重新設計輕鬆學習的場景,有助於長者生活先豐富起來,進而重拾快樂的心情。

▲ 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生活大調查,50歲以上各年齡對交流學習活動痛點的回答比例(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群聚很熱鬧,期盼家人捎來的小快樂

在排解無聊的解法上,比起陌生人問候,活躍長者更喜歡與生活圈鄰近的人群互動;比起服務送到家,活躍長者更期待在公共空間與更多人一起活動,關鍵在於有人氣的熱鬧,才能短暫趕走心頭上的寂寞;當團隊在花蓮吉安鄉與部落長輩談需求時,阿美族長輩也描繪出聚餐共食的歡樂場景。除了政府設置的社區據點,各式各樣能匯聚人群的空間與相聚的好理由,可以是長輩排遣寂寞的妙方;除了午餐之外,晚餐通常是家人團聚時刻,無人相伴的寂寞感最重,各種揪眾的晚餐時刻將是值得注意的社區設計。

長者對家人的心理依賴仍是最重要的一環,可以支撐一整天的小快樂通常不來自社群,而是兒孫一通親撥電話、一句 Line 關心留言或貼圖、一則搞笑影片、或一則關於健康疑難的轉貼文,家人關懷帶來的小快樂是長者心中的日常期盼。

▲ 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生活大調查,50歲以上各年齡對交流學習活動解法的滿意度平均數(圖片來源:龍吟研論)

資源有限、需求無窮,要解 21 世紀的長者議題,傳統左派右派選邊站的單線思維已經過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妨分進合擊,政府用前者建構長照工程,民間企業採後者打造分級的多元環境,如此,病弱者有長照照顧,而佔大多數的健康、亞健康者可以依據自身條件選擇服務或商品,間接促成銀光產業發展。產業有獲利空間,自然吸引年輕人和更多資本投入,回頭提供長者更優質且划算的服務,讓人更健康快樂,降低醫療資源使用率,形成正向循環,皆大歡喜。

※ 找到需要、想要與必要的甜蜜點,長者開心、產業創新,大家都快樂!2018.1.25(四)龍吟趨勢論壇特邀操盤手,分享從台灣出發、前進世界的銀光經濟的實踐心法:https://www.accupass.com/go/agelessness

授權來源:龍吟研論〈你快樂,於是我快樂〉
本圖/文由「vide 創誌」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長者的需求是什麼?快樂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