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作者: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自從懶人包「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政治」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回饋,其中有不少把拔馬麻們無奈表示:其實教導孩子談政治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一談政治就吵架,吵到要斷絕家人關係,這情況通常愈到選舉前愈嚴重…政治似乎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翻桌指數最高」的禁忌話題。

info_img

這次我們想好好談談如何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甚至開啟理性的對話?

首先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一談到政治就激動不已、口不擇言?」、「聽到長輩與你意見不同,甚至不問政績政見,就盲目成為某政治人物鐵粉時,總讓你理智斷線,想罵醒他們?」與家人和平相處的首要條件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談論政治前,試著先理解以下三件事:

1. 世代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的差異,源自於兩個世代身處的時代境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迥異,而這種根植於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是很難輕易被動搖的。曾經有個長輩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積極參加工會,為勞工權益、為人權發聲,結果因此得罪資方被炒魷魚,更成為同行間永不錄用的黑名單。長達兩年的期間,找不到工作,還揹負著一家老小的生計…見到他神情略帶痛苦的回憶這段往事,我終於知道為何「乖巧順從、別搞事」從此成為他的處事哲學。也因為明白他曾經歷遭遇的事,聽到他批評年輕人上街遊行是「短視近利、不會思考」時,我雖不認同,卻能夠理解他的視角。

2. 接收資訊不對等:

從近幾年的公民運動中,不難發現,兩個世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天差地遠,除了有線無線的媒體外,我們更能輕易從網路、自媒體、非官方各種管道獲取相關資訊;但對於部分長輩來說,長年固定收看的單一媒體或報紙,就是僅有的訊息來源,而這也大大影響他們對世界、對政治的視野。年輕世代受教育的過程中,或許多少都培養了「獨立思考、思辨」的能力(當然,我還是認為填鴨教育佔了我學生生涯很大的比重…),當接受到太多真偽混雜的訊息時、當媒體漸漸沾染上各種政黨色彩時,也許我們會試著質疑、分析、查證、過濾訊息來源,但這種公民素養卻未必存在於部分長輩的思維與成長環境,他們所受的教育,多數時候被教導的是服從威權,而非批判性思考。理解世代的差異,當下一次見到長輩又在line 群組轉發具煽動性的政治新聞、假新聞時,也許我們就能以比較冷靜、溫和的態度應對。

3. 民主自由的真諦:

一直很喜歡英國作家霍爾在《伏爾泰之友》一書中說過的名言:「我不認同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雖然這句話不該無限上綱的延伸,至少語言暴力與人身攻擊不限在此。但我認為這句話正能表達以「尊重個體自由」為出發點的民主精神。所以當我們高舉民主自由的口號、高唱人權價值的時候,是否能先做到尊重家人間政治立場的異質性、異言堂呢?

若我們能真實理解、實踐上述三點,也就能以較平靜理性的態度和家人相處或溝通。

政治到底該不該談?該怎麼談?談的時機與方式為何?這議題牽涉甚廣,需考量你們的關係信任與否、長輩的性格、長輩對政治的態度、你是否善於表達溝通…等,如果你想嘗試說服或鬆動長輩的政治立場,難度又更高了。(推薦見人說人話,不心累聊起來懶人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Peter Coleman,長年研究政治與困難話題,他建議與立場不同的人溝通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 不將觀點簡化成二分法,試著多元思考。
2. 避免口出惡言或人身攻擊。
3. 先聆聽,了解對方的論點。

除此之外,溝通的過程中可嘗試以「提問」取代「直述句、否定句」,從發問的技巧讓對方自行發現認知或邏輯上的謬誤,這種方式既能促進思辨也較不損害他人自尊。如果覺察自己或對方漸漸有情緒起伏,討論內容已經流於非理性謾罵,記得!即時煞車、彼此冷靜,別讓政治話題壞了家人間的關係。

選舉輸贏是一時的;而家人陪伴是一世的!

#公民素養從自身做起!

延伸閱讀:

如何與孩子開口談政治?

努力當好女兒、 好太太、 好媳婦、 好母親的同時,妳對自己「好」了嗎?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聊到選舉就吵架?與家中長輩政治立場不同,該如何相處或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