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家禾    圖/shutterstock

AA1

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有錢的陣營與貧窮的角落,餐盤上的樣貌將截然不同。

肉品始終是人們攝取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由於通常價格較蔬菜高,因此肉類的取得與替代方案的發展,將持續成為各國政府、農業學家與科學家的關心重點。

在未來,氣候變遷將導致畜牧產業面對更為嚴苛的環境,家禽家畜的數量有可能巨幅減少。面對全球相同的挑戰,人們因應的方式卻不一樣。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有錢的陣營與貧窮的角落,餐盤上的樣貌將截然不同。

富人:人造肉將進入餐盤

對先進、富裕的國家而言,畜牧業的衰退不大會對一般民眾造成影響。其一,人們有經費從畜產相對豐足的國家進口肉品;其二,合成肉早已上了他們的餐桌。

合成肉又稱為人造肉,可取自於動物細胞,置入培養皿培養成肉塊;或者以大豆為肉的主體,摻入植物性的血紅素,製造出帶有血色的肉品。毋須殺生、沒有藥物如抗生素的殘留,是廠商開發此種商品的主要原因。

2028年,如果合成肉品製造商的誓言成真,人造牛排、雞柳、鴨肉已經大舉進入超市供民眾選購。因為早在10年前,也就是2018年,美國曼菲斯肉品公司(Memphis Meats)就已宣布,將大幅降低人造肉品的製造成本,原本每磅2400美元(約新台幣73532元)的製造成本,將會壓低到每磅5美元(約新台幣153元)以下。

不僅是曼菲斯肉品以動物細胞培養出來的人工肉品,以植物蛋白為主要合成肉原料的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與不可能的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將持續推出擬真、吃起來帶血味的肉品。

窮人:昆蟲成為主要蛋白質來源

當世界上創新、富裕的一端開始接納「合乎市價」的合成肉之際,地球另一端卻鬧著乾旱與飢荒。家禽、畜類因氣候劇變數量大減,但居民連一磅5美元的人造肉也買不下手。

預測食物未來趨勢的學術網站「未來食物2050(Future Food 2050)」指出,昆蟲將成為物美價廉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其中以蟋蟀最為理想。蟋蟀偏好溫熱環境,且不喜潮濕,因此旱地常發現牠們的蹤跡,將之研磨成粉末,可用作烘焙或製作其他食物。

國內畜牧專家、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祕書長廖震元則指出,蚯蚓、蛆等其他昆蟲都可能成為人們補充動物蛋白質的來源。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37期,網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7796

延伸閱讀:

「壽命計算機」30秒算出你能活到幾歲
糖尿病人天天忍痛刺指尖量血糖,將成過去式

「區塊鏈」竟然也能用在醫療上?10/12打造智慧醫療生態圈

每個台灣人都能「好死」 2019年初將實現

救救肝苦上班族!過勞10大疑點等你來揪!馬上挑戰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