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Zera Photo Credit: leechentou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碰撞,這些年來的走勢就好像鐘擺,因為環境權變成新興的人權概念,從過去的犧牲環保成就經濟而漸漸挪移到另一端,斥資4000億的國光石化沒有通過環評不得設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通常環保團體結合社運人士站到第一線對抗企業,迫使主政者因為輿論和民眾的壓力而改弦更張,但是最近一些環保議題與經濟發展拉扯的案例很多是地方政府站到第一線,運用行政權的公權力對抗企業,其結果高下立判,然而這樣的轉變讓爭議變得更複雜,因為又牽扯到地方派系、利益團體、還有主政者的選票考量。

台化在彰化縣因為燃煤鍋爐操作被縣府退件37次,台化稱從未違法,縣府稱依照《空汙防制法》關閉鍋爐,台化彰化廠年營業額101億,計3000名員工失業。台化在當地設廠幾十年,2013年同意辦理都更,保留部分廠區作為生醫、貨運等無汙染的產業專區,並提供四分之一的土地做為公共設施之用,但是彰化縣長魏明谷很明確的表示「台化沒有理由留在市區」因為「台化執意保留工廠生產不符縣民期待」,縣府希望全區商業化,決心要把台化驅逐。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王瑞瑜嗆魏明谷,不配當地方父母官,開啟一場官方搶企業土地大戰,台化副董洪福源認為,合理懷疑縣府必然承諾了別人什麼。大片的土地全區都更變成商業區的龐大利潤難以估算,縣府爭取利益極大化的考量,趕除台化當然是上上策,縣府用公權力來卡住一個企業生存的命脈,有沒有先射箭再畫靶?當政府看上他家的土地再找法條來阻斷它的生存權力是輕而易舉的。

中央主管機關的經濟部長說「到目前為止,縣政府放出最新、最嚴格規範,台化看起來是符合的。」用環保污染要扣台化的帽子,台化得卻得到經濟部的肯定背書,彰化縣政府的立場就不免令人質疑了。同一件事中央、地方不同調,這樣一國兩制的政治效應,將令廠商無所適從,就像柯文哲的5大弊案和大巨蛋案,讓廠商看到政府的政策反覆以及公權力的失信,最後導致台北市的招商淪為6都最後一名的殷鑑不遠,魏明谷如果順利趕除台化或許短多長空,將來後續的招商引資勢必會受影響,因為這樣的操作模式其實跟民主法治是扞格的,比較像在未開發中國家政府欲強行徵收民地所採取的粗暴手段,說巧取豪奪一點都不為過。蔡英文指派環保署長出面協調讓雙方不要鬧得太僵,但是大原則都是台化要研擬中長期的遷廠計畫。台化廠的地點太市區、太精華、太值錢,當政府要發展都市計畫,即便企業想要從事沒有污染的產業也勢必要打包走人的態勢,應該是底定了。

台中市去年修訂《電力設施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號稱是全國最嚴格的,接著雲林縣也訂出一個比中央更嚴格的總懸浮微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標準,所以大家競相加碼,爭全國第一嚴苛是現在的主流。台塑六輕麥寮廠與雲林縣政府協議要分4年付6億的回饋金給地方,才剛付1.5億給雲林縣政府,就得知這樣的消息感到十分錯愕,雲林縣政府要改善空污用行政手段立法,被認為是針對台塑六輕廠而來。

2015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巴黎氣候公約》,作為2020年以後國際間執行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調適的依據,要達成全球增溫不超過2度C、全球總排碳量必須維持在1兆噸以內、並在2050年達到零排放。當極端氣候的議題持續發燒,節能減碳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縣市政府訂出嚴苛的空污標準對改善空氣品質一定會有立竿見影的果效,但是這樣的氛圍之下就無可避免有些企業必得轉型或是關閉,但是企業的存活、經濟的效益、失業的員工都應該移併納入考量才是負責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