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台灣民眾愛心有多少?今年八月蘇迪勒颱風侵襲台灣釀造重災,當時,偏鄉地區傳出交通中斷、房屋財務嚴重毀損,經媒體報導後,即由各地湧來大量的物資與捐款。不過,卻也有受災區表示,物資已有過多的現象,反而造成不少困擾。對於做愛心,國內民眾的捐款與捐贈物資比例如何?受贈物資有妥善被利用嗎?由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所做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民眾有捐款、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有捐物的經驗;此外,近半捐款者希望受捐對象能公佈善款使用情形。

至於民眾做愛心、捐善款的對象為何?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曾捐款的受訪者,其捐款對象前3名為:1、社福機構團體(56.82%);2、宗教團體(30.97%);3、國內重大天災事故(如地震、風災、水災、氣爆) (17.67%)。此外,捐贈物資的對象主要為:1、社福機構團體(49.21%);2、偏鄉地區弱勢者(18.77%);3、國內重大天災事故(如地震、風災、水災、氣爆) (17.59%)。另一方面,有超過三分之一 (36.88%)的受訪者有擔任志工的經驗,但最多比例僅有每週平均花半天的時間(4小時以內)。

近年來社福機構愈來愈多,前陣子還爆發有宗教團體因財務狀況問題,引發民眾及捐款者的疑慮。因此,許多民眾開始關心善款使用情形的透明化。政府及民間團體該如何妥善處理善款及受捐物?如何才能不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召開的民調記者會中,幾位專家學者各有獨特的見解。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年底快到了,許多家庭及企業,也開始做捐款、節稅的計畫,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顯示,2013年台灣的捐款金額高達537億元,占總體GDP的0.37%,可見台灣民眾非常有愛心。只是,民眾逐漸關心這些善款到哪裡去了?事實上,台灣的募款情況也呈現M型化發展,知名的、大型機構募得的款項愈來愈多,小型、剛起步的卻逐漸變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的聯合勸募都是民間團體在做,政府在這方面沒有完善的制度,建議政府應該積極的規劃相關的配套措施,及完整的財務整合平台。

另外,呂秉怡也指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臨,可以鼓勵更多退休銀髮族擔任志工,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從事較多參與式的社會活動,有助於減少失智症的發生,政府可依循這個方向,建立如食宿銀行、食宿貨幣等措施,以擔任志工的時數換取貨幣,吸引社會大眾的參與。反觀美國,曾經擔任志工的人數是台灣的4倍,該國有56%的人曾擔任志工,創造了225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成效非常可觀,台灣應該仿效。

罕見疾病基金會代理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機構裡收到的捐款、有超過7成是1000元左右的小額捐款,且都是長期捐贈;她說,時常接到捐助人打電話來關心,這些人省下荷包,交付責任給機構以關懷罕見疾病兒,所以應該要善盡該做的部分。陳冠如指出,這些捐款人大部分都是認同機構的公益理念,並不是為要節稅用的,因此並不在意善款的使用流向,只希望能好好使用、發揮愛心的作用。

信實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羅友三表示,雖然小額捐款能讓一般民眾善盡愛心,但社福機構也需要更多、更大的財務來源,許多大企業家往往希望可以捐贈大筆的款項給慈善機構,但卻有不知該捐給哪個單位較安心的疑慮,這是當前社會所面對的問題。此外,在受客戶委託業務中,也時常碰到大筆遺產捐贈的問題,一般來說,財力豐厚的企業家,有10%至20%的人願意將部份遺產捐贈出來,但因為目前的法律規定,遺產必須先辦理繼承,且需要繼承者同意捐贈才能生效,往往因此而中途而廢,無法完成往生者的捐贈願望。因此,建議政府應該立法、修法,讓往生者能確實完成遺願;同時,受贈單位也能如實收到捐款或捐物。

醒吾科技大學行銷流通系主任蔡志明表示,台灣的捐款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如何讓善款有效被利用,是當前社會的一大課題。他建議,社福機構可以用品牌行銷的角度來經營,將服務的內容清楚的表達給民眾了解,讓民眾產生認同感,有了長期的認同,就會有客戶的忠誠度,如此一來,更有機會爭取民眾長期的支助。

台灣人行善總是不落人後,不過,所捐的善款及物資該如何好好的被利用,是目前政府該面對、且刻不容緩的問題。顯見的,一個專屬的捐贈機構、財務整合平台是需要的,讓民眾可以查詢各類慈善機構的善款使用情形,就像投資大眾可以查詢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樣,建立民眾持續捐款的信心,同時也將有助於各類慈善機構的募款。此外,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體力健康尚好,且工作經驗豐富及具智慧的退休銀髮族已愈來愈多,社會也應鼓勵及訓練更多的專業志工,投入社會服務與公益活動。如此,在多方的努力下,相信台灣未來的捐募,也將轉為正向的循環。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