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過去五十年來,打小孩屁股是很常見的父母對孩子的體罰方式,近幾年來已經越來越少父母這麼做了。但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恐怕是每位父母都做過的事,即便我們知道有時對孩子大吼大叫行不通。對孩子吼叫,恐怕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會做的事。

根據研究,經常在家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擁有較低的自尊心,憂鬱指數也比較高。根據2014年孩童發展期刊的研究喜善,對孩子吼叫的結果等同於體罰。這些孩子有較高程度的焦慮、壓力與抑鬱傾向,也有更高的行為問題。

因此,我們是不是每次對孩子吼叫完都要問問自己:這是一個好決定嗎?

吼叫不會讓你看起來有威嚴,只會讓你在孩子面前看起來像是一個失控的瘋子。吼叫讓你看起來軟弱。事實上,也只有我們無助與軟弱時,我們才會吼叫。只有當我們不知道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時,我們才會吼叫。

AVD17

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不喜歡吼叫的,但是除了吼叫,我們又能做什麼呢?要怎麼控制自己不要對孩子吼叫呢?

首先,為了阻止孩子即刻的危險我們對孩子尖叫,並非現在我們要談的情況。像是為了阻止孩子往馬路上衝,我們對孩子吼[停下來!]這是不可避免的。這裡指的是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吼叫,像是去洗澡、去做功課、去睡覺、不要打弟弟等等。

耶魯大學孩童精神科學教授Alan Kazdin博士說:[對孩子尖叫沒有用最簡單的原因是,吼叫是父母情緒的發洩,而不是管教的策略。] Kazdin博士發起了一項名為ABCs的法則,代表著先例、榜樣、與結果。先例是事先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表現的行為,榜樣是父母先做給孩子看預期中的表現,結果是孩子的表現。

因此,如果你不想看到孩子一進門就把鞋子亂丟在地上,先告訴他們你期待他們把鞋收好,然後父母自己也做榜樣,如果孩子真的做到了,給予他大大的讚美與擁抱!

Kazdin博士說:[我們希望建立習慣。習慣會改變大腦,習慣會改變過去的舊模式,像是發怒、爭吵。父母的壓力也會減緩。]事實上,當我們不再尖叫,孩子的行為就會變得更好。

ABCs法則的好處是事先告訴孩子你的期待,而不是等到孩子做錯事了父母才開始發怒。但是,這個計畫需要父母的紀律與貫徹,這不容易做到。因為人類很容易看到負面的事情,從演化的過程來看,人類對於環境中的負面事情特別敏感。

人的本能是尖叫,這有演化的根據,代表有壞事發生,需要立即行動。但在教養過程中,我們也要學習放下尖叫。畢竟教養要有效率,要讓孩子達到你的目標,鼓勵與獎勵可以,但尖叫卻無法。

資料來源:https://www.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