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因為資訊流通迅速,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現代的父母都處在教養的焦慮中。隨時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害怕自己失控下的吼叫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害。

但是,情緒沒有對錯,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包括憤怒。事實上,父母偶爾提高音調與音量跟孩子講話,不代表就是不健康的教養,只代表父母在當下情緒的不安分。

沒錯,根據研究顯示,言語傷害上的暴力,對精神上的傷害可以等同於肢體傷害。但是如果用的對,對孩子吼叫也可以是個工具,幫助孩子專注於你要對他們說的話。

錯誤的吼叫,與正常人類釋放情緒的吼叫有兩者顯著的差異,差異在於吼叫的內容與目的,吼的內容是什麼,比你吼叫的音量還重要。

130424154523-angry-young-woman-horizontal-large-gallery

如何吼叫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人類發展科學教授葛休夫女士說:[吼叫的內容不應該是對孩子的批評,而是簡單明瞭你希望他們立刻做的事。像是:穿上你的鞋子,或是不要在馬路上跑!] 但是,若你吼叫的內容是批評他們很笨、或是動作很慢,就不是健康的吼叫了。

她再補充說:[父母用比較急躁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因為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急切的希望與表達我們心中的挫折,這些都是正常的,重點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對於他現在的行為感到挫折,但不是對孩子這個人感到挫折。]

另外,吼叫的第二個原則是要考慮吼叫的對象。學步兒對於你吼叫的內容,他們恐怕無法接收太多,但他們會知道父母很挫折、很生氣。因此,你對學步兒吼叫的效果不大。

另外,父母要注意還對吼叫的反應。孩子都有與生俱來不同的氣質,對吼叫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吼叫時只是音量提高,有個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非常討厭他,覺得天要塌下來般難受與焦慮。葛休夫女士說:[像是對我女兒,我只要多看她一眼,她馬上就會意過來。但是我兒子就完全不是這回事。我得一直重複對他行為的要求,甚至提高音量對他提醒,他才會記得我的命令。]因此,對不同的孩子,父母就要有不同的做法。

最後,葛休夫女士提醒父母,要注意自己對孩子吼叫的頻率。一個出生在習慣父母吼叫的家庭下的孩子,就容易對吼叫免疫,比較無法看重父母的吼叫與期待。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吼叫是正確、有目的性並且不是經常的,父母就只是正常的父母,不是孩子的壞榜樣,父母的吼叫就會很有用。專家說:[孩子也要學習人類是正常有情緒的,父母不是永遠都是完美的父母。這樣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也才會健康。]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