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讓均
受全球景氣趨緩、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兩大原因夾擊,截至今年7月,台灣出口已連續六個月負成長、進口連八個月衰退,外銷訂單更是連四個月負成長。種種利空腰斬今年GDP成長率,預估僅剩1.56%。

壞消息接踵而來,全民都想知道,問題出在哪?《遠見》深入分析發現,政策失當、企業投資縮手、外資不來、民間資金外流與消費不振等五大困境,正在危及台灣經濟命脈。

政府在8月中旬端出三大振興方案,冀望招商引資、刺激景氣回升。這帖藥能否補強孱弱的經濟體質?就看市場是否埋單!

腰斬!8月14日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最新景氣預測,台灣2015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從5月預測的3.28%,攔腰砍至1.56%,大幅下修1.72個百分點。

在稍早7月底的第二季景氣預測中,主計總處才剛將第二季的GDP成長預測從3.05%下修至0.64%,各界譁然,紛紛對全年GDP成長率是否「保三」提出質疑。

沒想到,才不過兩個禮拜,各項經濟數據陸續出籠,政府乾脆把全年GDP成長預估砍至1.56%!這下子,「保三」不可能,「保二」也無望了,甚至還有研究單位警告,台灣已經進入「保一」保衛戰!

全年GDP腰斬是什麼概念?如果以去年台灣全年GDP規模約台幣16兆元來算,下修1.72%,等於2752億元憑空蒸發。

GDP腰斬剩1.56%
又是亞洲四小龍吊車尾

2014年,台灣好不容易以3.7%的GDP成長率贏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寶座。這一砍,不僅把寶座摔掉,今年還確定敬陪四小龍末座。

「這麼慘,真是跌破大家眼鏡!」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說,在今年5月例行的「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議」中,所有與會的研究智庫、專家學者,幾乎都認為第二季經濟成長、乃至於全年,「應該都會有三字頭」。

這份理所當然建立在2014年的高水準演出,更因為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達到3.37%,比原先預期還要好。

誰知道,原本一面倒的樂觀,不到一季就180度翻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台灣經濟瞬間急凍?

一個國家GDP經濟成長率組成,包括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支出與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前三者屬於「國內需求」,後者則是「國外淨需求」。

而從今年上半年2.14%的GDP貢獻來看,國內需求貢獻了2%;但國外淨需求則因第二季為負2.2%,上半年只貢獻了0.14%。

「GDP下修,主要問題是『出口不好』!」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解釋。GDP腰斬,顯露出台灣經濟正面臨五大困境。

腰斬真相1〉出口連6個月衰退
全球景氣趨緩 低價紅貨傾銷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截至今年7月,台灣出口已連續六個月負成長,進口連續八個月衰退,而外銷訂單更是連四個月負成長。高仙桂解釋,出口連月衰退有一部分原因是原油跌價,導致礦產、石化與塑膠等相關製品大幅「價減」。

但她進一步分析,出口遇逆風,最主要原因還有兩隻黑天鵝夾殺台灣,一個是全球景氣趨緩,另一個就是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崛起。

目前全球正在度小月。2014年10月,IMF(國際貨幣基金)原本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會有3.8%的高成長率,但隨後一路下修至3.3%。

「各機構對今年全球經濟的預測大約都下修0.5%左右,像是EIU(經濟學人智庫)也從2.9%下修到2.4%!」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看來今年是2009年以來最疲弱的一年,勢必波及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

加上大陸製造業產能過剩,低價紅貨向世界傾銷,當然也影響到台灣的出口。包括鋼鐵、汽車零組件、石化、ICT等產業,都已全面受衝擊。加上大陸產業鏈已成熟,大幅降低從台灣進口比例,偏偏台灣的大陸依賴度又太高。

翻開統計資料,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含香港)的出口比重高達38.9%,比鄰近國家南韓的30.9%、新加坡的20.1%,高出許多。

「台灣出口不只集中在單一市場,還押寶在單一產業,這樣問題更大了!」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指出,台灣電子資通訊產品就占出口的四成,而偏偏電子產品是消費財,景氣一下滑,出口就受影響。

同樣是以電子資通訊產品為出口大宗,但南韓占比只約25%、新加坡約17%,他們發展其他出口產業來分散風險。

腰斬真相2〉政府投資萎縮
預算失衡 沒錢投入公共建設

台灣景氣急凍的原因之二是投資萎縮。「『政府投資』與『公營事業投資』就像兩個扶不起的阿斗,」吳再益指出,近幾年來,台灣公共建設預算已不超過政府總預算的10%。

從歷年台灣GDP的組成上看得出來,「投資」的比重已愈來愈小,甚至呈現負貢獻。1987年到2000年,台灣整體投資(含政府、公營事業與民間投資)對GDP成長率的貢獻度,平均還有2.29個百分點,但2002年到2007年只剩下0.88個百分點。2011年到2014年更呈現負貢獻(-0.10%),這些數據,顯示了台灣陷入投資停擺的窘境。

再進一步拆解投資三主體,其中「實質政府投資成長率」在1980年代至2000年有7~10%,但之後就是負成長,2011年~2014年的成長率甚至平均為-7%。而「實質公營企業投資成長率」則更早呈現負成長,且今年預算將是10年來首度跌破2000億元。

各方投資縮手,導致台灣正在空心化,一個個因投資額流失而現形的缺口,還在逐步加大。吳再益概算,與2000年之前、台灣經濟處於高峰的時代相比,政府與公營事業的投資缺口,每年高達5000~6000億元。

即使民間投資現在每年約2兆8000億元、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水位,也已經補不了公部門流失的投資額。若詢問一般老百姓,台灣最近幾年來的重大公共建設是哪一個?前總統蔣經國時代的「10大建設」,恐怕是許多人心中首先浮現的答案。

事實上,台灣也的確很久沒進行全面、能確實執行,且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建設了。政府與公營事業應該帶頭引導民間資金投資,為什麼公部門不再投資?

吳再益觀察,政府舉債額度過高、社福愈來愈失控,排擠了經建預算,要不然就是公營事業負債比太高,「哪裡有錢投資?生吃都不夠了,還要曬乾?」

翻開歷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書,可發現投資於產業的「經濟發展預算」占比從1980年代初期約25%,一路下降至近年的13~14%;但「社福支出」加上「退休撫卹支出」卻從15%,直線攀升至近年的30%。

單看社福支出,近年占比都超過22%,長年盤據中央預算項目的第一名。

100元裡面只有13元拿來拚經濟,卻有30元拿來做社福、支付退休金,花掉就沒有了,台灣的經濟好得起來嗎?

腰斬真相3〉企業投資縮手
缺水電、土地與人力 投資意願大減

除了政府不投資台灣,台灣的民間企業、大咖,甚至外資,也紛紛對投資台灣興趣缺缺,這是台灣的第三個困境。「台灣有『五缺』啊,缺水、缺電、缺工、缺地又缺人(才)!企業怎麼敢投資?」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說,8月初,工總上書「2015年工總白皮書」,特別請馬英九總統正視五缺困境。

五缺如何卡住投資?蔡練生舉例,前幾年,曾有生意做到世界前幾大的高爾夫設備大廠響應台商回流政策,興沖沖回國投資。但第一關就找不到土地,原因是許多地主坐地起價。好不容易花高價買地,在中部縣市蓋了工廠,卻嚴重缺工。

因為年輕人大多願意做服務業,薪水2萬多也願意,但工資平均3~4萬元的工廠員工卻乏人問津。這位台商為了解決缺工,申請台商回流專案,多爭取20%的外勞附加配額。但配額再多,本勞沒有達到一定比例,還是不能請外勞。

結果,這位台商虧了1億多元,只好認賠出場!想將高端技術與工作機會留在台灣的美意,一夜夢醒。其實今年如果沒有台積電高達110億美元(約台幣3600億元)的資本支出,占民間投資總額近15%,台灣企業投資還要更冷清。

但台積電也要面對台灣不時來一回的限電危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就很擔心地公開喊話:「台積電一分鐘都不能缺電!」此外,近年不少指標性的大規模投資案都因環評而卡關,包括高空汙疑慮的國光石化與六輕擴建案,連被視為「模範生」的台積電,砸下超過5000億元想在中科擴廠都因環評而受阻。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今年也忍不住宣布,過去集團投資台灣占比達75%,未來三年將只剩20%,海外投資要拉高到80%。

腰斬真相4〉民間資金凍結
超額儲蓄創新高 爛頭寸轉進海外

但台灣民間真的沒錢投資?答案恰恰相反!「台灣錢還是淹腳目啊,民間資金很充沛!」胡勝正指出,台灣的「超額儲蓄」年年攀高,今年主計總處預估,台灣超額儲蓄將突破2.7兆元,除以國民所得毛額之後的超額儲蓄率也將創28年新高、超過15.52%,比2014年遽增近五成!

所謂「超額儲蓄」,是「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民投資毛額」之後的餘額。也就是,政府與民間的儲蓄用於國內投資後所剩的資金。這比例若太高,表示錢都變死錢,無法創造未來的財富。

過去超額儲蓄在一成占比時約有1.7兆元,今年則將突破2.7兆元,等於一下子多出1兆元的閒置資金。「這表示民間資金突然凍結了,不知何去何從!」吳再益分析。他推測,以往「房貸」是個人投資與借貸的最大宗,今年房市轉空,房屋移轉棟數持續創新低,上半年萎縮約20%,大家不敢放手投資,爛頭寸也就暴增。

今年房市不行,股市今年以來已經跌掉逾15%,台股指數摜破8000點,且持續探底。巧的是,今年房市正好遇到房地合一稅改革,而台股從2012年後就扯不開證所稅糾葛,兩市反轉被認為與稅改脫不了關係。

為了避稅,也引發怪象。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場掀起前所未有的「減資潮」,有超過30家的企業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名義,將現金還給股東。從傳產業到電子業,已大減超過170億元。
「企業不募資,反而還減資,這表示短期內沒有投資計畫,乾脆把閒置資金還給股東!」「所以台灣人的確有錢,但國內沒出路,怎麼辦?就到海外啦!」胡勝正觀察。

資金連20季淨流出
吸引國外A咖來台發債
事實上,台灣在金融海嘯後的對外淨資產總額不斷攀升,去年底已達到9567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淨債權國。台灣金融帳也已20季淨流出,累計規模為2031億美元(約台幣6.6兆元),資金出走擋不住。

見識到台灣實力,國外A咖企業紛紛來台發債,像是最近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就到櫃買中心國際板發美元債券,美國電信龍頭AT&T也已經在台發債。但這也引發了「外國企業拿台灣銀彈打台灣」的爭論。

「資金總是要有地方去化,國際板債券的利率較高,購買的多是壽險業者等法人!」證券櫃買中心總經理李啟賢表示。國際板發債業務持續發燒,上半年發行量已超過1.3兆元,金管會預估今年底將能衝破2兆元。

腰斬真相5〉通縮陰影籠罩
國內消費不如想像熱 CPI由正轉負

第五個台灣經濟困境則是通縮陰影。8月中,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預測,2015全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將比去年下降0.19%,而代表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的WPI(躉售物價指數)也將下降7.33%。CPI是金融海嘯後,首次由正轉負。

孫明德解析,這次CPI、WPI會連番降,主要是三個原因。首先,美元走強、油價就降;第二,全球需求疲軟,無法帶動物價;第三,石油國家組織(OPEC)持續與美國頁岩油打價格戰,導致油價直直落。

「CPI下跌,如果是因為油價等外部因素就還好,但若是內部因素就麻煩了!」吳再益指出,第二季進口成長降14.9%,表示國內消費意願也低落。如果長期陷入低利率、低物價與低成長的「三低」循環,這表示台灣流動性出問題,離通縮就不遠了。

偏偏人民幣在8月初又無預警調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引發全球貨幣競貶潮。截至8月24日,連台幣兌美元都跌至32.96元,接連創六年新低,被外銀摩根史丹利列為匯率的「麻煩10國」(Troubled Ten)。

我國央行同時鬆手讓隔夜拆款利率走貶,下一步是否降息救市,是觀察重點。「為了救出口,人家貶,我們只能跟貶!」胡勝正說,中國官方放手讓人民幣大貶,反映中國經濟可能比想像中壞,這也將衝擊台灣出口。

他也提醒,亞幣競貶,將加速外資撤資,將進一步壓低國內資產價格與購買力,提升通縮疑慮。投資縮手、資金外逃、消費遲滯,台灣正在空心化!但平心而論,台灣的問題有外部與內部之分。外部國際大環境差,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無需苛責。

但台灣有特定的內部問題,包括福利暴增,擠壓國內公共建設;嚴重五缺,導致本地企業與外資都不敢投資;政策失當,導致民間資金大量外移海外;以及太過依賴大陸市場與單一產業,如今紅貨來襲,進退失據。這些,才是台灣最大的難題。

眼看經濟急凍,但治理國內病灶的猛藥在哪裡?短期無解,看來台灣真的麻煩大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9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